新浪汽车
选车

正文

如何突破?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 08:35   信息时报   字号:

  集合众家之所长 避免众家之所短  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制造寻求突破之路从未停止过,汽车领域也不例外。寻求政策补助,开拓海外市场,制造新能源汽车,推出高端品牌,并购成熟汽车品牌,提升传统制造工艺等方法一直被践行着。这些尝试和途径,各有优缺点,集合众家之所长,避免众家之所短,或许才是真正的突破之道。

  政策补助——十足的双面刃

  优点:效果明显   缺点:抹杀创新和进取精神 

  可行性:20%

  向政府要支持,这并非难事。包括中国在内,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向来是不遗余力,但无数事实证明,政策就像学历一样,顶多管用一阵子,不能将之当成尚方宝剑,更不能当饭吃。政策保护时间与取消之后所带来的阵痛成正比,当如今的自主品牌就处于政策取消之后的阵痛中。市场红火时,是自己的功劳;市场一不好,是政策不够给力,应该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大力支持本国车企——听起来有点荒唐,但这是不少自主品牌高层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抹杀了一个车企该有的创新和进取精神,降低整体竞争力。一定的政策补助是可行的,但不能将此当成主要的突破口,更多应是自身实力的提升。

  海外市场——有益补充

  优点:增加销量   缺点:精力分散

  可行性:30%

  别人可以走进来,我们可走出去。抱着这种心态,近10年来,自主品牌也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今年,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时,海外市场却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同比增幅相当可观。不过,自主品牌海外成绩经常只提增幅数字,原因是销量数字实在太小,只有区区数千辆,有些甚至只有区区数百辆。通用、丰田大众等汽车大鳄都是巩固国内市场后,再扩张其他市场,反其道而行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难度相当大。海外市场只能是“零食”,不能当成“正餐”,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市场便是国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

  电动车——别抱太大希望

  优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缺点:底蕴不足

  可行性:5%

  新能源车被一度认为是自主品牌追赶乃至超越对手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近两年,自主品牌推出的电动概念车和量产车,不下10款,所有自主品牌都有电动车项目。但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这一轮的电动车浪潮依旧是“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即便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被攻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技术底蕴的差距决定了比赛的结果,这好比如,你和刘翔一起比110米栏,你们确实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那有用吗?

  冲中高端

  ——最为可行的方法

  优点:形象佳,口碑好   缺点:周期长,投入大

  可行性:60%

  往高端走,推出高端品牌,这是多年来被尝试最多的突破方法,尽管这同时是失败可能性最高的方法。上汽荣威吉利帝豪是目前走向高端最成功的两个自主品牌,其品牌美誉度、车型竞争力丝毫不逊色于合资品牌,不少消费者购买第一辆车之后,还介绍朋友购买第二辆——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但必须指出,上汽和吉利在这两个品牌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最优质的资源向他们倾斜。

  海外收购——是机遇,也是陷阱

  优点:起点高   缺点:风险巨大

  可行性:30%

  购买海外成熟汽车资产,改头换面之后,重新推出。优点是起点高,车型齐全,并拥有一定的海外知名度;缺点则是陷阱重重,稍不小心便会亏钱,而且亏的是大钱。上汽收购罗孚,吉利并购沃尔沃,现在看来,是成功的;但硬币的另外一面是“上汽入主双龙,庞大和青年拿下萨博”。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肯定是本土化的汽车品牌。

  提升传统工艺——这才是本质

  优点:增加的都是核心竞争力  缺点:速度慢

  可行性:80%

  只有传统工艺上达到与对手一样的水平,自主品牌才会真正发展壮大,但需要的时间实在太长。设计,花钱买;生产线,花钱建;发动机和底盘,花钱引进……这些年,自主品牌花了太多的钱,购买了一堆的东西,结果是,生产出来的车型并不那么对口,甚至不如合资对手所生产出来的本土化车型。2010年,丰田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召回门”打击,决定回到创业原点去收复山河,自主品牌该学学丰田,回到造车的原点上,从传统工艺入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路宁宁)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