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东
英格斯塔特总部来的唐迈走了,日本来的法国人薄石成为了新任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的总经理。
上周,奥迪在华累计销售百万辆的庆典成为了薄石的中国首秀。未来三年,他所面临的任务是,要走完过去22年的路,也就是要在今后3年里实现累计百万辆。而一汽奥迪给他的“法宝”是——全价值链本土化,即在研发、生产、采购、营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国产化力度。
显然,这个目标对于薄石而言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尽管已经在奥迪工作了18、19个年头,但此前,薄石对中国市场了解有限,甚至从未管理过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过去几年,薄石所负责的多是新加波、日本等亚洲市场。
这样的履历并不能服众,甚至有人质疑,“将薄石派到中国来,是不是意味着一汽奥迪在弱化德方的话语权”(薄石是从日本奥迪总经理的位置升任到中国的,而他的前两任是从总部派过来的)。言下之意,与奔驰、宝马不断提升中国事业部地位不同,奥迪这次并没有从总部派来一个高级别的管理者。因此,怀疑薄石在奥迪内部的协调能力。
薄石显然也清楚自己面临着比前任赴职时更大的信任危机。因此,在面对媒体时,他尽力保持着微笑,语态平和地表示,他在亚洲工作多年,对亚洲市场比较了解。同时,薄石也将橄榄枝抛向了中方搭档张晓军(一汽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表示会向张多学习。
不过,薄石还是在无意间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此前他认为中国市场是一个 “自己能够发展的市场”,来到中国之后,才发现一汽奥迪团队的工作其实是非常努力的。
薄石的“实话”,代表相当一部分跨国车企对中国的看法。过去十年间,中国车市的井喷,让跨国车企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他们更多地将在中国成功,归结于 “市场好”。这导致了,很多车企虽然愿意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但在内心深处缺乏对中方合作伙伴的真正尊重。而相较而言,奥迪已经算是非常重视中国本地化的了。
薄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 “失言”。之后,他强调说,奥迪总部的工作人员,是非常清楚一汽奥迪团队所做的巨大努力。“我也看到了,整个团队在这个成绩背后是怎么样努力工作的,怎么样的付出。”
不可否认,奥迪在中国的成功,其实就是本地化的成功。因此,早在22年之前,奥迪在欧洲远没有达到与奔驰、宝马相提并论的的程度。中国市场的成功,特别是 “官车”形象,才逐渐提升了奥迪的品牌形象。而在这其中,奥迪的中方团队居功至伟。
也正因此,对于下一个百万辆,一汽奥迪提出了“全价值链本土化”的概念。用张晓军的话讲,“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打造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
对此,张晓军的解释是,在研发本土化方面,要在2012年形成整车车身开发能力;在本土化生产方面,要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高档车制造体系;本土化采购上,零部件平均国产化率已超过60%;在销售上,在未来几年,要在中国建成500家奥迪经销网络。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提法。其实,为了这个计划,一汽大众奥迪已经确定了新的生产能力规划,初步年产能设定在38万辆。而在今年前3个季度,奥迪销量为17.3万辆。但因受制于产能,Q5仍供不应求。
更为重要的是,奥迪此举很可能会加剧高档车品牌的本土化竞赛,奔驰、宝马将会纷纷跟进。从这个意义上讲,薄石将面临着比前任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拥有更大的市场机会。
经济观察报:若在2012年真的形成了整车车身开发能力,会用在哪一个级别的车型上?
张晓军:2012年,是形成车身的开发。这些年来,一汽-大众奥迪已经参与了奥迪国产车的研发,包括A6L、A4L、Q5等等,培养了很大一批的人才。因此,我们有信心,在2012年我们会具备整车车身的开发的能力。
具体会用到哪款车上,我认为都是可以的,并没有大的区别,不管是高端还是低端。
经济观察报:要在未来三年里,实现销售100万辆,这个计划是不是有些激进?
张晓军:并没有觉得是激进。这一方面是基于我们长远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判断。
根据预测,在未来10年左右,中高档车所占的整体乘用车比例会由现在的6%到7%,上升到10%-15%。而过去几年,中国高档车市场增速都在百分之三四十左右。奥迪今年的增速大约为70%。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速,奥迪在中国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经济观察报:奥迪的本土化是中方的利益所在,这个利益有没有跟用户共享的计划?
张晓军:一汽-大众的方向是合资企业利益最大化。本土化带来的利益,首先是双方股东。用户是不是能够享受到这个利益呢?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不仅是用户享受到了,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