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行业动态>正文

能源巨头入局 汽车产业投资第三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 07:22   经济观察网 字号: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朱喜安近来很关注汽车行业。因为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已经成为钢铁企业新的投资热土。国内主要的钢铁企业基本都已经在汽车行业有投资,国外的钢铁企业也很看好中国汽车领域。

  一个最新的例证是,首钢集团参股北汽股份,成为北汽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在此之前,首钢还成立京西重工,收购国际零部件巨头德尔福的部分资产,准备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大展拳脚。

  盯上汽车行业“大蛋糕”的不仅仅是钢铁巨头们。近日,中国石化对外宣布,其旗下的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就油品、石化产品(如塑料件)的开发与技术标准进行全方位合作。

  与此同时,能源巨头们也在抓紧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能源巨头,不仅加紧布局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甚至迈入电池、整车制造等领域。

  有迹象显示,在经历了外商入华投资和民营资本进军的两拨投资热潮后,上游国有能源企业正掀起第三轮业外资本投资汽车行业的浪潮。

  渗透

  8月21日,首钢股份发布公告,声称将以持有北汽投资有限公司的23.62%的股权及部分现金投资北汽股份。首钢股份成为北汽股份第二大股东的消息传出后,原本低迷许久的首钢股票连续四日涨停。

  钢铁行业分析师在点评此事时多持乐观态度,认为参股北汽股份对于首钢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上下游联动有帮助。首钢的汽车板块业务因此具有了向宝钢看齐的机会。

  7月初刚挂牌我国首个“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宝钢,是国内钢铁企业向汽车行业拓展的“带头大哥”。资料显示,2009年宝钢公司生产冷轧汽车板332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0.1%。

  不仅如此,2005年就开始将汽车作为钢铁主业外“适度多元化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宝钢,专门制定了汽车零部件发展规划。随后宝钢收购加拿大汽车零部件企业COURT集团旗下两家工厂,成立NMPC公司及上海科宝汽车传动件有限公司。

  6月初,宝钢在烟台的车轮公司成立,一期投资1.4亿元人民币,年产量为125万只车轮,最终将形成300万只乘用车、50万只商用车钢制车轮的生产能力。

  行动的当然不止宝钢一家,7月初,在汽车用钢市场占有率第二的武钢宣布,与奇瑞公司合资兴建一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汽车冲压件,预计2011年投产。

  几乎与此同时,首钢旗下的京西重工房山基地减震器工厂落成并开始安装设备,一期投资20亿元,年产减震器400万支。京西重工是首钢为了收购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尔福资产而专门成立的企业,是首钢进军汽车领域的一枚重要棋子。

  此外,本新日铁旗下子公司日铁商事株式会社正在为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做积极的准备,其将在上海嘉定投资15亿日元,建设汽车零部件加工项目,预计2011年即可投产。

  石化等能源汽车也没有闲着,中石化去年专门成立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在与中国重汽、上汽通用五菱多家车企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中石化近日又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油品、石化产品等方面的研发与技术标准展开合作。在车用润滑油、车用塑料件市场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兴旺的今天,掌握上游能源的中石化,与掌握下游汽车产品技术标准的中汽研结盟,无疑大大加强了在汽车行业的话语权。

  能源意识突出的石化企业不仅仅盯上了传统汽车领域,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也在他们的谋划之中。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家电网等能源巨头企业,已经把充电网以及充电站设备作为下一步要抢占的市场制高点。有的企业甚至介入电池、电动车制造领域。如央企国家队两家企业中海油与中国普天集团去年9月合资普天海油,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整车系统、充电站建设及运营等业务领域。

  押注

  这些身居垄断地位、日子过得挺滋润的能源巨头纷纷向汽车行业渗透,原因很简单,中国汽车行业良好的盈利空间与增长前景。下面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保持在8%-10%以上,两倍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钢铁行业则在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3%,不及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5.47%的一半。这种惨淡局面即便到了经济全面回暖的2010年也没有多大起色,今年钢铁企业的利润率仍然低于全国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

  “由于铁矿石原材料涨价,我国钢铁行业利润空间受到很大挤压。而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中依然是以建筑用钢为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汽车、工程等工业类用钢比例会逐渐提升。”朱喜安表示。

  汽车用钢属于钢铁行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近年,谋求产品结构升级的钢铁企业都很关注这一领域。朱喜安介绍,从2004年开始,国内钢铁企业开始采用冷轧技术生产汽车用钢,现在国内车企的车身用钢基本都在国内钢铁企业采购。钢铁企业接下来拓展的重点是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所用的特种钢材。

  “零部件所需特种钢、优质钢附加值更高,但投入也大、技术要求更高,目前主要是国际钢铁巨头在做,这会是今后国内钢铁企业投资的重点方向。向汽车领域渗透有助于提升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也是这样。”朱喜安说。

  德国钢铁巨头欧洲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的多元化板块业务中,钢铁主业仅占1/3左右,汽配业务是很重要的一块,目前该公司已在中国建有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全球第四大钢铁集团韩国浦项2008年在中国昆山设零部件厂,首次进军汽车配件行业。 

  吸引钢铁等能源巨头的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现在的诱人盈利水平,还有未来的增长空间。 

  中国汽车总销量去年突破130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今年有望突破1500万辆。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4000万辆。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大集团的发展规划都是要成为年销500万辆以上的世界级企业。

  汽车市场的良好增长,无疑将拉动车身钢材、车用塑料件等零部件快速增长。

  “我的钢铁网”一份研究报告测算,一辆汽车的原料中钢材占比达到72%-88%,以2009年乘用车销售1033.13万辆计算,2009年乘用车生产的用钢量约为1033.13万吨,加上汽车维修用钢1190.52万吨,整个2009年的汽车业用钢需求达到了3227.25万吨,同比上涨27.7%,远高于2000-2008年20.2%的平均增速。

  属于石化产品之一的车用塑料件今年也呈持续升温态势,相关研究预测,今年我国车用塑料件需求量将超过260万吨,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仅为45万吨左右。

  “汽车行业新一轮业外资本进入浪潮,而且主要是以汽车零部件领域为主。这股投资浪潮中有两股力量,一股是外商设立独资零部件企业,一股是上游能源企业向下游渗透,设立自己的汽车配件企业。”一位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表示。

  在此之前,国内汽车行业经历过两轮投资浪潮,第一轮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跨国车企纷纷到中国寻找机会,成立合资企业,现有的主流合资企业大多成立于这一阶段。第二轮则是民营企业进军汽车行业,2002年前后,汽车私人消费兴起,国内汽车行业增长呈井喷态势。汽车业的大好形势吸引一批民营企业进入,尤其是行业发展成熟、苦于寻求新出路的家电企业与摩托车企业。奥克斯、波导、春兰、美的等一批企业进军汽车行业。几年淘汰下来,除了吉利、比亚迪少数企业发展壮大,大多民营企业未能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或黯然退出,或转战新能源汽车领域。

  这一轮,则是钢铁、石化等大型上游能源企业,纷纷挺进汽车钢材配件、电池、电动车制造等领域。

(编辑:王希西)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