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汽车金融 自主品牌扩网的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3日 10:25   中国经营报 字号:

  为钱所困的比亚迪汽车经销商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比亚迪股份(01211.HK)近日发布公告表示,已于2010年6月18日和法国CGL公司签订合资合同,拟在深圳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公告显示,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经营范围将主要包括提供购车贷款业务、接受境外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和境内股东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接受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保证金等项目。

  对比亚迪来说,这是一个“支点”——一个足以撬动其今年80万辆产销目标的支点;而对国内众多自主品牌来说,成立汽车金融公司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财务机构,并以此支撑越来越强烈的扩网冲动,或许同样是缓解扩张压力的最好方法。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亟待输血

  “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不足车市整体销量的10%,因此为经销商融资成为汽车金融公司主要功能。”在得知比亚迪将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后,一位汽车金融分析师如是表示,作为自主品牌的比亚迪自身的需求则显得尤为迫切。

  这还要从比亚迪疯狂的扩网动作说起。2005年,比亚迪的经销商尚只有100多家,目前则攀升至1000家,这一数量已接近销售网络数量最多的大众。而目前比亚迪销售网络分为A1、A2、A3三个网络,并即将在今年建设针对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车型的A4网络,以及针对明年长沙客车的A5网络。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依据分网发展的计划,明年比亚迪的销售网络至少要达到1200家左右。

  如此疯狂的举动皆因比亚迪为自己设定的同样近乎疯狂的销量目标。2009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40万辆,而今年比亚迪的目标为80万辆。“都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比亚迪现在就是拼命靠铺点(指渠道扩张)来完成销售任务。”有业内人士评价道。

  然而,如此不计成本的网络扩张已让比亚迪的经销商苦不堪言。《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京城比亚迪经销商库存比基本上都维持在1∶4左右(合理的库存比为1∶1左右),其中已有部分经销商萌生退网之意。其中一位经销商表示,该店在签署合同并建店试运营后,发现销售情况与计划相差甚远,不仅单车利润低,厂家的压库问题也使得该店面临着巨大压力。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10年3月份销售达最高点之后,比亚迪四五月份的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产量也环比下降8.19%。有比亚迪内部人士对此坦言,持续两个月的产销环比下降使得经销商的库存及资金压力正日趋加大。

  在发布成立金融公司公告后,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均公开表示的第一句话就是,“1000多家比亚迪汽车的终端经销商未来将通过汽车金融公司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

  渠道支点?

  事实上,比亚迪经销商对资金的渴望,只是自主品牌现阶段的一个缩影。对绝大多数自主品牌来说,在产品尚不具备充分竞争力时,依靠分网来达成销量目标已成为现实选择。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无法确定下,扩网资金的来源无法得到及时满足。

  “随着销售规模逐渐扩大,单独利用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还是过于狭窄,效率也太低。”比亚迪公共经理杜国忠坦言银行贷款不适合目前比亚迪网络的发展。

  与比亚迪扩网计划如出一辙的还有奇瑞和吉利。目前奇瑞汽车已拥有868家销售服务4S店,其中奇瑞销售网点450家、麒麟销售网点160家、开瑞销售网点250家,而按照计划,奇瑞今年将总体突破1000家4S店的规模。另一自主品牌企业吉利同样在通过分品牌进行扩网。今年吉利着重打造全球鹰、帝豪和上海英伦3个子品牌,目前3个网络共有800家经销商,今年任务要扩充至900家,达到每个子品牌300家经销商的目标。

  汽车金融公司对销售网络的发展和销量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但在自主品牌中拥有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到目前为止只有奇瑞一家。而从去年就传筹建金融公司的吉利、一汽、长安、华晨、江淮等企业仍没有明确结果。华晨及吉利有关负责人均表示,目前成立金融公司仍在探讨之中。

  “不急于成立汽车金融公司有多方原因,比如渠道规模、产品档次、与合作银行关系等,更重要的是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出资人要求具备丰富的汽车金融管理经验或专业管理团队,而传统制造业的背景,使得自主品牌一时难以寻求合适的合资伙伴。”一位汽车金融分析师坦言道。

  但奇瑞金融公司总经理王师荣则认为,相对于与银行合作,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有利于为经销商以及消费者提供更加灵活,更加专业的金融政策。据了解,目前奇瑞金融公司已与400多家经销商保持融资关系,该公司业务90%以上都是围绕经销商开展的。

  “由自己旗下的金融公司为体系内的经销商提供融资,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但在国内,倘若现阶段自主品牌一哄而上的开设自己的金融公司,则存在着不小的风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金融所的一位专家表示,由于目前国内严重缺乏汽车金融产品方面的专业人士,而且国内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征信体系欠缺,即便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其可持续性也有待观察。而更为重要的是,主机厂疯狂扩张的同时,往往会“套牢”部分经营不善的经销商,结果会让主机厂反受其累。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当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寻找到自己支点的同时,风险也在悄然加剧。

(编辑:)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