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企业新闻>正文

左宗申:不走力帆路 不会向汽车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8日 07:14   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

  作为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之一,宗申产业集团接连与加拿大派姆集团、欧洲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比亚乔集团达成协议,分别生产纯电动摩托车和混合动力摩托车,该公司董事长左宗申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5年内,宗申旗下摩托车中,新能源产品将占到50%,按照2009年200万辆的销量,这意味着起码有100万辆摩托车将装载“新能源”动力。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开始国家施行汽车下乡政策,包括农村市场,把摩托车升级成微型面包车,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是否会影响摩托车市场?

  左宗申:我个人觉得,不会对摩托车市场造成影响。首先,摩托车市场有特定的消费群体;第二,摩托车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的确会有一部分摩托车消费者升级到微型车,但是中国的汽车下乡政策与农民的现状不配套,比如农民消费者过重的税负、上牌费用等,另外,绝大多数农民是消费不起汽车的。

  国家为了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会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比如财政部最近出台了一个关于调整摩托车系列税费,包括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初稿。如果国家的配套政策作出调整,从低端消费群体的角度出发,摩托车市场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日报:目前,国内已有170多个城市“禁摩”,如果微车发展趋势慢慢过渡到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是否会面临危机?

  左宗申:当年政府对微型车也是有限制的,但后来解禁了,我呼吁政府能够考虑给摩托车解禁。政府应该考虑到城市汽车拥堵、环境保护和汽油消耗的问题。

  对于家庭来说,他们会寻求一种更效率、更经济、更便捷的交通工具,汽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国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我并不看好汽车高速发展。中国人口太多、空间太小、资源匮乏,汽车发展过快会出现问题,高速公路加四个轮子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

  日报:宗申集团的同城竞争对手——重庆力帆之前也是做摩托车,但现在已经转型到汽车上,您是否也会考虑转型问题?

  左宗申:去年中国汽车产销1362万辆,国内进口石油2亿吨,对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今年估计产销汽车1500万辆,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中国的油从何而来?而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集中在大城市,行车的空间、城市的空气、汽车的效率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我们不会介入汽车市场,要介入也只会是小型的、低成本的交通工具,比如电动三轮摩托车。

  日报:宗申集团三分之一的产值由出口实现,但金融危机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现金流方面,您如何看待出口业务呢?未来出口业务在集团的份额会更大吗?

  左宗申:2008年以来,在成熟市场比如欧美,市场需求下降的确很厉害,但2009年出口市场在逐渐恢复,主要是新兴市场的消费已经起来。到今年集团已经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所以新兴市场发展得很快,会代替那些下降的市场。

  但是中国的摩托车市场主要还是靠内需而不是出口。比如大陆与台湾地区相比,台湾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也负担得起汽车,但是2000多万人口,摩托车就有2000万辆,他们主要是考虑到出行方便和消费负担轻。

  如果国家消费刺激措施和解禁政策出台,出口和内销的比例不会是2比1,国内销售份额可能会更大。

  日报:6月12日,宗申宣布与派姆集团合作生产电动摩托车,13日又和比亚乔集团达成协议向国内输出混合动力摩托车,是否意味着你们要把摩托车往新能源方向推动?

  左宗申:是的。我们正在整合全球的先进技术用到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上。我们的初步计划是,在五年之内,燃油产品占到50%,电动产品占到50%。通过资本市场、国际技术的整合和中国巨大的潜力,我们的目标是五年之内形成50%对50%的格局。

  日报:关于电动车包括助力车,今年国家都出台了准入门槛和界定门槛的规定,您有什么看法?

  左宗申:我国电动助力车每年销售2000多万辆,加上用油的2000多万辆,近5000万辆的车,让这个行业规模非常大,但依然存在水平很低,次序混乱,技术、生产、市场进入门槛都很低,中国产业模式要升级转型,国家应该出台更严厉的法规和更高的门槛,来规范产业的健康发展。

  电动两轮车的生产厂有2000多家,平均每家年产1万辆,根本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因此国家通过政策来调控是完全正确的。(赵奕 郑爽)

(编辑:书生)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