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陈百慧
近年来,汽车消费的陷阱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许多第一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上当受骗更是时有发生。在3·15到来临际,本报记者通过车友的投诉案例,整理出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陷阱圈套”,希望能在购车时对你有所帮助。
圈套1:非正规渠道买“特价车”有假货
目前不法车商针对很多消费者缺乏基本汽车知识的情况,钻了空子。他们通过非正当渠道低价买入一些被撞的车辆重新修理一番,又或者将汽车的原装零配件换为比较便宜的配件,以“特价”新车名义卖给消费者。
案例:王先生通过非正规渠道,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进口豪华车。使用中发现车右前大灯有水雾,后轮一个轮胎被轧坏。不久后该车又因空调不制冷被送去维修站,结果发现这是一辆撞过的车。
对策:最好选择规模较大的汽车专营店或大型汽车交易市场,购车中可找懂车的朋友一同前往,仔细看外观漆面的整洁度和光洁度,并且听发动机是否发出异常噪声。
圈套2:“优惠礼包”被注水
目前很多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采取了优惠送装饰的所谓大礼包行动。动辄是数千元的礼包送出,弄得广大消费者不知所措。优惠装饰礼包虽然看似比较诱人,但其中送出的产品却并非物有所值。
案例:张女士,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获得了价值2000元的装修精品,其中包括全车贴膜、脚垫、香水、汽车摆件组合等等。可是,等到提车的时候才发现, 这些装修完全都是价不符实。就拿车身贴膜来说,商家说的是全车贴膜,可是拿到手的却是除前挡玻璃外的车身贴膜,打听后才知道,前挡玻璃贴膜对太阳膜的要求 是最高的,价格也是最高的,商家偷换了概念。
对策:聪明的消费者一般会尝试要求折现,而经销商也基本上都会同意的,但能折多少,就要看您怎么与经销商周旋啦。总之就是要明白一点,不要轻易相信经销商送出的大礼包,能给折现无疑才是最实惠的。
圈套3:低配无车高配加价
针对一些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不少经销商会公开打出某某车最低多少钱的广告用以吸引套牢消费者。等到消费者到店之后却被告知:那个价钱的车已经断货了, 一些消费者不得不转而买更贵的车款。案例:林小姐,最近听说的某知名汽车品牌推出了一款新车,价格很低正好符合自己的购车需求,于是,兴冲冲地来到了4S 店。打听之后,销售人员却告诉她,这款车型已经脱销很久了,建议她购买稍微高一点配置的车型。对策:在购车前,消费者应根据手头资金情况,多了解该车型不 同配置的价格情况。万一碰到经销商有价无车的情形,一定不要着急选购,而是要多跑几家经销商了解情况,最后方能得到较为优惠的售价,切忌心急不冷静的购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