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以轨道交通防城市“堵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08:4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字号:

  上海近年拥堵状况有所改善,大兴轨交理当记头功。从长远计,若珠江两岸轨交能成片连网,几年后,局面当有一个明显改观。

  昨日,广州市有关方面邀请国内外交通专家,就主城区部分区(路)段能否在交通高峰时段征收拥堵费作可行性研讨。甭管此动议可行或不可行,政府在决策前先安排咨议并广泛听取民意,其做法值得肯定。

  就现状计,“若再不对广州城区交通进行综合施治,5年后广州将被‘堵死’”。专家判断或许带点夸张成分,但广州媒体引用大量监测数据报道羊城之堵持续加剧却系不争事实。

  上海曾是国内最堵的城市,鉴于广州与上海均系“特”字号大城市,上海治堵实践或可成为广州镜鉴之一。

  上海治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早的办法是高价卖车牌限制机动车增速过快。时至今日,车牌每块卖到近4万元人民币(有世界上最贵的铁皮之称),但只是辅助手段。

  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治堵以建城市高架路网为主,最终形成“申”字形高架交通干线格局。此举曾一度使堵状明显缓解。

  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随着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大增,堵状再次加剧。笔者亲身体验,到2005年前后,上下班高峰时段,上海主城区近乎被“堵死”。尽管笔者上下班所乘公交车走BRT,速度相对较快,但乘车时间仍从单程约40分钟增至1小时左右。

  2006年以后,上海也曾考虑在主城区部分区段征收拥堵费,搞出多个方案几次组织论证,其间还上伦敦、新加坡等地取“他山之石”,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征收拥堵费排堵的考虑。问题不在于“他山之石”不可取,主要在于人家那儿机动车几乎全姓“私”,而在上海最堵的中心城区,机关部门密集,公车浩浩荡荡,甭管收取多高的拥堵费,无非人为增加纳税人供养公车成本,公车出行的刚性需求压根就难以消解。如是,增收拥堵费不光难以治堵,反倒会使被征费的私家车平添不公平感。于是,征收拥堵截费之动议最终不了了之。

  2007年至2009年间,笔者曾多次往返于上海和广州,就两地交通之堵,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上海,堵状有所改观(笔者之感受),至少是堵状没有继续加剧。举个例子,到今年笔者上下班依然以乘公交车为主,可多数时候,实际乘车时间已压缩至半小时左右,说明公交车行驶速度有所提高,此乃反映治堵效果的一个直观指标。而这几年数次上广州公干,堵的感受却有所加深。

  然而,这期间上海交管能力并未比广州明显递增,大幅“递增”的是轨交运营线路、里程和载客量。2006年,上海轨交只有三条半线路,日运量200万人次。目前已递增至12条线路,400余公里通车里程,日运量过400万人次。当新线达到设计运量后,还可再增150万人次。而新线包括老线加长建设依然在快速推进,到2012年稳破500余公里,再到2020年,规划建成全球“第一轨交城市”。轨交通达之处,区域交通一活皆活,公交出行越便捷,常年开私家车上下班“添堵”的市民就逐年减少。若说上海近年拥堵状况有所改善,虽是综合因素促成,但大兴轨交理当记头功。

  广州今年将举办亚运会,笔者猜测,广州若征收拥堵费缓解拥堵,有应对亚运交通的考虑。假定此举最终被采纳,也只收治标之效。从长远计,若珠江两岸轨交能成片连网,再继续等待几年后,局面当有一个明显改观。

  (鲁宁,媒体评论员)

(编辑:二马)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