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海燕
因零部件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丰田召回事件如今正闹得沸沸扬扬,相关的新闻仍在上演。一个小小的零部件对消费来说足以带来致命后果,可见轻视不得。
这一事件也给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敲响了警钟。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收获产销量1360余万辆的好成绩,使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巨头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对于成长中的中国汽车业,如何进一步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然摆在我们的面前。
把瓶颈找准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离不了零部件,汽车更是如此,从零部件到整车,任何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797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944亿元,出口1092亿元,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国制造,能够满足我国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80%以上零部件本地化的配套需求。然而,专家认为,这些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零部件或整车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善于寻找问题,把握机遇,以实现更大的发展,使我们的汽车产业尽快成熟起来。
从目前国际、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零部件企业的确面临很好的增长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专家表示,如果不解决我们内部存在的瓶颈,未来将难以抵御来自全球的竞争。而整体配套能力较弱、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自主开发不足、出口发展不利因素较多等都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是在汽车零部件、元器件的协作配套上能力较弱,整体配套件制造企业与主机厂有机联系不足;部分主要企业的装备水平不相适应,配套能力较差。专家分析认为,零部件配套企业应积极面对全球采购、择优采购的大形势、大环境,尽快从集团、地方、部门狭窄的配套关系中解脱出来,冲破束缚,打破门户之见,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寻求更快、更大的发展。事实上,我国零部件企业在这方面近几年来已取得明显进展,今后步伐还会加快。如长春富奥集团、东风零部件事业部,就是从一汽、东风集团分离出来成立的,独立对外的配套商。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的现状是,几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布全国各地,达到经济规模要求的很少,“弱、小、散”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地方、部门、企业也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多数企业未进入整车配套市场,而是社会维修服务的配件供应商。
专家认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将内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单位逐步调整为面向社会、独立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把关键抓住
目前,我国汽车研发能力不足、品质不稳定,大多数出口产品是低端产品,主要供应售后服务市场。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1.5%,而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5%,甚至是10%。由于品质不稳定,汽车零部件产品尚未能大量进入国际汽车生产商的整车配套采购体系。产品质量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专家认为,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是决定产品出口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低端产品不能是低质量产品。汽车零部件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对其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严把质量关,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必须研究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防止盲目进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认为,如果我们不搞自主创新的话,我们会越来越边缘化。不但生产上边缘化,在技术上及技术研发方面更加边缘化。在我国,买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就是要自主创新。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已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据国外企业的一般统计,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应为整车企业的1.2~1.5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低于0.3,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要依靠主机厂,难以适应整车更新换代的要求。
有调查表明,我国一半以上的零部件企业现在没有专利,拥有发明专利的就更少,拥有专利的零部件企业只占整个企业的42.8%,拥有发明专利的占到19.5%。另外,创新层次比较低,国内申请人在我国的申请情况是,发明专利占到21.7%,实用新型专利占到63.6%,外观设计的占到14.7%。国外申请人在我们这里申请的情况是,发明专利81.6%,实用新型21.8%,外观设计1.8%,虽然我们的专利不少,但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零部件企业要成为行业中的强者,只能靠自身。专家提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取得快速发展,独占鳌头,只能靠企业自身去拼搏,强健自身才是不变的主题。众所周知,中国汽车技术落后西方数十年,这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要追赶上不太现实。中国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先学习,再超越。循着国际先进技术前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必定会强大起来。《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