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零部件企业并购海外业务脚步更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 08:24  华商网-华商报

  相较于整车海外并购的雷声不小,汽车零部件的海外并购却是雨点不小,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DSI、京西重工收购美国德尔福、万向集团收购美国DS汽车转向轴业务等都是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就在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被炒得沸沸扬扬时,本月2日,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减振和制动业务的交易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签约。与吉利竞购沃尔沃的广为人知不同,这宗迄今最大的一宗汽车零部件海外并购案,除了业内人士之外少有人知。在零部件业内这还不是个例,可以说,相较整车收购的宣扬,汽车零部件的海外并购属于那种“闷声发大财”的类型。

  ■声响不大 却干净利索

  根据京西重工在4月份公布的收购计划,此次收购标的除了包括机器设备、知识产权外,还将包括德尔福的客户和产品供应合同。也就是说京西重工买的不仅是德尔福的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和技术中心,京西重工也买下了德尔福向宝马、奥迪等国际大企业供货的资格。此次收购带给京西重工最为直接的改变就是,它将用此次收购的技术和人才,在房山地区建造一个世界水平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京西重工的董事长方建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此次收购带给京西重工的三个益处时说:“首先,收购能使京西重工迅速进入德尔福的客户群,包括奔驰、宝马、通用等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其次,京西重工能借助德尔福在制动和悬架系统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生产经验;第三,通过对全球性企业的兼并,在国际汽车业建立信誉。”

  同样声响不大却非常迅速的零部件收购,还有今年年初的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DSI。DSI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年产能18万台。“在全世界媒体热议吉利收购沃尔沃传闻时,我在一个月之内快速锁定并收购了DSI。”李书福在面对媒体提到收购DSI是不无得意,他毫不讳言收购DSI看重的是对方的技术,“我们首先看中的是DSI先进的自动变速器技术!”。此项收购让吉利迅速变成了自主品牌中变速器最强的企业和输出大户。根据媒体的报道,吉利的30万台自动变速箱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铜梁,2010年将建设完工,2011年国内车企就能用上吉利产的自动变速箱。而已经多次完成海外收购的国内最大零配件供应商万向集团,今年又成功收购了美国DS汽车转向轴业务的所有有效资产。后者此前主要的业务是向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供货。

  ■零部件并购更加实惠

  关于汽车企业海外并购,记者曾采访了汽车资深评论员贾新光,贾新光“意外地”给记者说起了中国的零部件状况,“比整车并购更应该被关注的是零部件的并购,我们的汽车工业一直就有一个趋势——重整车、轻配件,结果导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低水平重复生产,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国外汽车厂商即使搞本地化,也不过是引进了更多的外商独资零部件企业,并没有带动原有的零部件企业。”此次吉利并购沃尔沃事件传出后,记者再次采访贾新光时他又提起这个话题,他认为吉利收购DSI比收购沃尔沃更实惠,也更有意义,可以借此完善核心零部件体系,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

  正是因为过去对零部件的“忽视”,今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表示,将对“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国外汽车企业遭遇到金融风暴导致的压力延伸到上游零部件企业,也给了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实现国家政策要求的契机。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针对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调查显示,85%以上的二级供应商相信他们的某些一级供应商会在未来12月后支撑不下去。整体上,几乎85%的美国供应商和70%的欧洲供应商认为他们的某些OEM客户也会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经营失败。汽车供应商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而这对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恰恰是个机会。

  京西重工干净利索地收购德尔福的部分业务以及吉利出手迅速地收购DSI都说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发力并有了不小的进步。我们希望在以后见到更多的这种进步,进而形成和汽车大国全球最大市场相匹配的零部件生产能力。 本报记者 江小红 何霄

  记者说话

  海外并购企业需炼法眼

  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一个不太搭界的行当——— 古玩。

  在古玩行当里,经常会盛传谁谁“捡漏了”,但更多“打了眼”的经历则被当事人咽在了肚子里。而在汽车业内不仅“捡了漏”会被周知,你“打了眼”同样能迅速被广为流传。

  海外并购还有一点与古玩业非常相似,那就是考验眼力。在古玩界要想“捡漏”你就需要有过人的眼力,能识人所不能识;而在海外并购中,则更需要眼力,并且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眼力,它要能够了解被收购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是否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有一双具备 “内视”实力的“法眼”,以看明白并购这个企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发展需要、自己有没有实力吃掉这个企业,并能很好地发展下去,能够最终获利。毕竟获利才是商业并购的最终动力。并且这个法眼是如此的重要,在汽车业内不乏花了大价钱并购了企业,但折腾了几年之后玩不转,再次花钱“送神”的事情。而这个一请一送之间,企业自身的实力也被消耗不小。

  所有的前车之鉴都告诉我们,海外并购,中国企业需要炼就一双能明辨事物并内视的法眼。 江小红

(编辑:孙磊)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