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凤 耿慧丽
大幕终于开启。
11月10日上午10点,在众多政府领导与企业高层的见证下,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重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长安)签字仪式。
至此,备受关注的中航集团汽车业务并入长安汽车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这也是汽车业中的首例央企重组案。根据协议,中航工业以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等资产入股新长安,占23%的股份;兵装集团在新长安中持股77%。
原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任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党委书记,全面主持新长安工作。新长安进入了徐留平时代。
新长安给徐留平带来了漂亮的规模起点,也留下了棘手的问题。面对两个强势股东,如何处理产业有效整合、战略互相协调、整合资金三大问题,如何将这场由政府主导的“拉郎配”最终演绎成“天仙配”?
徐留平的融合之旅才刚刚启程。而与之前的上南合并、广汽长丰并购相比,这项央企重组案例对于中国汽车业的裂变与整合大局而言或许更具现实示范意义。
一场政府主导的“恋爱”
签约仪式现场,中国兵装集团与中航工业集团的两方领导把手言欢,均表示谈判很顺利,对今后合作十分有信心。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双方此刻的“情投意合”不过是公开场合展现的高姿态,联想到之前中航工业集团以及旗下子公司对于重组一事的回避抵触态度,这场重组就是一场典型的“拉郎配”。
今年年初长安汽车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被列入“四大”之后,坊间就传言长安有可能收购中航工业集团的汽车业务。
中航工业集团下的哈飞、昌河两大微车企业曾是微车行业领军企业,如今虽然江河日下,但两家企业有多年的微车生产经验,生产规模、销售网络等基础资源还不错。如果加大投入改善管理,在微车领域东山再起不是没有可能。
并购“蛋糕”中的东安动力则堪称优质资产,是国内小排量发动机领域的主力企业,为多家自主品牌企业供货,发展高峰期曾占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配套40%以上份额。
这块“蛋糕”对于国内其他汽车集团吸引力不大,但对于以微车起家的长安集团则很具价值,哈飞、昌河可以大大扩充长安的微车业务,东安动力的发动机则可以为长安的微车以及自主品牌轿车配套。
此前,新组建不久的中航工业集团一直不愿将汽车业务拱手让人,在其2017年收入超1万亿的宏伟目标中,汽车业务被视为飞机主业之外的重要补充。
因此,面对一波接一波“长安吞并中航汽车业务”的传言,中航集团高层在多个场合始终表明自己做大做强汽车业务的“坚定决心”。
不过,中航工业集团做大汽车业务的想法却与主管政府部门的管理思路相左。国资委主张央企“突出主业、剥离副业”,发改委、工信部鼓励产业兼并重组,组建大集团。几番争取后,得不到太多支持的中航工业集团无奈放手。
有消息称,这项重组之所以能获成功,主要是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明确批示。这种说法,也符合“中国国情”。国内央企的一些重大举措往往都要走“上层路线”,得到高层领导亲笔批示后才能最终定夺。
签约仪式上,长安与中航集团领导所透露的一些谈判细节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徐留平介绍,重组的大局是在今年国庆期间敲定的。
今年国庆期间,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与中航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相约北京一茶楼,喝茶聊天,席间将中航与兵装联手重组汽车业务的大局敲定。
而据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吴献东介绍,中航与长安开始接触是在今年3月,双方谈了9个月“恋爱”。
9个多月里,中航与旗下子公司对合作一事一直持否认态度,却在最后一个多月中快速敲定“终身大事”,对照这些谈判细节,都指向双方联手背后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
新长安的徐留平时代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长安与一汽、上汽、东风一起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兼并重组的四大企业集团,但究其规模和实力均逊于前三大集团。现在的重组为徐留平执掌的新长安打开了闪亮的起点。
重组之后的新长安,在全国拥有重庆、黑龙江、江西、江苏、河北、安徽、山西、广东、山东等9大整车生产基地,拥有21个整车工厂和27家直属企业,整车及发动机年产能力220万辆(台),并在马来西亚、越南、伊朗、乌克兰等国家建有海外基地,成为生产基地覆盖最广的国内汽车企业集团。
销量排名上,新长安也甩掉“老四”的位置,跻身国内汽车行业前三甲。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长安汽车和中航汽车今年以来分别销售116.15万辆和38.14万辆,整合后销量为154.29万辆。这一规模超过了东风汽车的149.9万辆,仅次于上汽的 217.48万辆和一汽的156.17万辆。
考虑到长安与一汽集团只有2万辆的销量差距,以及今年汽车下乡对于微车销量刺激作用明显,新长安很有可能超越一汽成为国内第二大汽车集团。
对于长安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规模增大后所带来的行业地位的提升。
自2004年被上汽通用五菱抢去“微车老大”的地位后,长安一直想重返第一的宝座。哈飞、昌河加盟之后,长安在微车领域有了与上汽通用五菱抗衡的实力。
今年前10月,长安微车销量为57.7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则为84万辆,加上哈飞、昌河后,新长安的微车销量规模达到81万辆。更重要的是,哈飞、昌河所在的东北与江西地区,正是之前长安微车业务的薄弱地带。
今年长安汽车销量将达140万辆,昌河销量将达15万辆,哈飞也有28万辆,三者总量超过180万辆,接近200万辆,基本达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培育“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目标。
产销规模的扩大还会带来更多的政府鼓励。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占有率超过15%的汽车大集团,可以享有单独报批发展规划、预算等“特权”。
签约仪式上,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明确提出新长安的具体发展目标——2012年长安汽车整车销售超过260万辆,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主流汽车市场竞争的能力;到 2020年整车销售达到500万辆。
内部整合三大疑问
共同的军工背景、同样的微车业务、政府的强力支持,这些是长安重组中航汽车业务的良好基础,但是规模更上一层楼的新长安也有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有待解决。
以铁腕重组闻名的雷诺-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有句名言,“没有重组成功的企业,只有合作成功的企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长安。
首先是品牌调整问题。整合后的新长安拥有长安、昌河、哈飞、长安铃木、昌河铃木等多个品牌,这些品牌是共存发展,还是强势品牌取代弱势品牌?
虽然长安、哈飞和昌河都聚焦在微型车市场,产品结构类似,但品牌不同,各有独立的采购与营销渠道。当初同为中航系的哈飞、昌河之间推动联合采购与销售尚困难重重,何况如今分属两个母公司的三家企业,整合过程必定不轻松。目前昌河的采购成本占70%左右,长安在60%左右,集中资源固然理想,但牵动的是三家企业的切身利益。
其次是人员调整问题。由于新长安重组后中航工业集团只参股不参与具体运营,昌河、哈飞、东安动力的管理层势必会有较大变动。
与上南合并、广汽长丰重组中的上汽、广汽强势不同,从新长安的两个股东身份来看,这并不是强弱联合,而是中国两大不同体系的重要央企组成的强强联合。而且从股比上来说,新中航23%的股权已经足够大,即使未来不参与经营,其发言权同样强大。
涉及更为广泛的问题还包括同样军工背景的大批工人的去留安置。由于企业多为国企军工转型而来,员工数量庞大且多数年龄偏大,要与合资企业等抗衡,需要注入年轻血液,如何实现有效的新陈代谢成为新长安必须直面的问题。
第三是财务问题。对于拥有多个上市公司且分配不均的新长安来说,“财务”方面涉及到的整合资金问题不会简单。整合势必需要大笔资金,仅以昌河汽车为例,作为亏损大户,其原有的上市公司平台已经失去,要想保留其品牌,实现稳定发展,注入整合资金不可避免,这笔资金从何而来?不同上市公司融来的钱如何分派?
对于上述种种问题,徐留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 “十六字”方针,即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合为一家。他没有透露更为具体的整合方案,仅表示“肯定要进行融合,但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这番融合之旅,徐留平似乎已经做出了充分的预估,他将重组的阵痛期定义为“几年时间”。
两家外方如何牵手
除了企业内部融合问题,还有合资外方如何继续牵手的问题。
之前标致雪铁龙(PSA)与哈飞曾进行了长达5年的恋爱长跑。如今哈飞的东家换成新长安,PSA的热情会更足,毕竟谈判对手换成了几乎可与东风媲美的大集团。
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李方勇表示,中航与PSA的合作谈判大体框架已经敲定,只差一些具体细节。签约仪式前徐留平和PSA中国总裁华日曼进行了热烈讨论,从表情上看双方都很高兴,不过新长安和PSA的合作前景仍有待来日。
而要打动已经拥有长安福特与长安铃木两家合资企业的长安集团,PSA恐怕需要许诺更多的车型与技术,而非之前跟哈飞所谈的“只在轻型商务车领域合作”。
如果PSA与长安的合作涉及轿车领域,则很难迈过东风集团这一关。作为PSA的现有合作伙伴,东风集团一直对PSA在中国另觅合作伙伴一事耿耿于怀。PSA有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在中国一手牵两家大集团,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除此之外,还牵涉到日本铃木的中国整合计划。
在新长安重组当天,铃木给本报发来声明称:“对于铃木公司来讲,长安铃木、昌河铃木这两家合资企业的股比没有变,原来的合作伙伴没有变,只是名义有所不同,此次合并,不会影响铃木公司在中国的方针。”
但有昌河内部人士透露,近期铃木在昌河的技术人员和高管已经相继回国,连日方一向注重的财务方面也都已放手不管。内部人士猜测,铃木正在逐步撤出昌河。
铃木近几年开始将合作重心转向长安铃木,并一直想推动昌河铃木、长安铃木与进口车三个销售网络的合并,无奈两家合资企业并不配合。
对于不满意昌河铃木发展、早有退出之意的铃木来说,昌河汽车并入长安汽车,其自然乐得顺水推舟,推动昌河铃木与长安铃木整合为一。这样铃木不仅能空出一个合资名额,而且单纯与新长安一家大集团合作,比之前协调两家大集团要容易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