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
原以为就是一个新产品下线,没想到一汽吉林汽车方面如此重视。用东北话讲“整大”了。本月12日,一汽全新微客换代产品佳宝V70在吉林隆重下线并上市。包括原一汽总经理、现任吉林省常务副省长竺延风,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等领导都出席了仪式。当天晚上,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据说参加表演的吉林歌舞团还是吉林市长点名从北京“要”回来的,可见活动的分量了。
很显然,一汽方面如此安排是有它的考虑的。微车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一汽来说是憋了一口气的。今天,他们想借一个全新佳宝V70的上市,向外传递一个信号:搞微车,这次一汽真的是有备而来的。
这几年来,微车市场一直不错。尤其是今年,国家汽车下乡政策让微车增长迅速。1~9月,微车企业“老大”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已超过80万辆。全年超百万辆是板上钉钉,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大奇迹。反观一汽,早在1981年就开始搞微车,号称中国第一辆微车就诞生于此。可今年1~9月,只销了不到6万辆车,这个数字还是去年全年的总销售数字。一汽为微车今年有了较高比例增长而高兴的同时,肯定有着乐不起来的尴尬。毕竟,这与一汽集团在中国汽车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是完全不相符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做出的分析是不一样的。我在事后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的高层的交流中,试图想听到一些解释,但除了新产品没有跟上的解释外,他们似乎只强调新产品佳宝V70如何出色。给我的感觉是不愿谈过去。一位记者同行问我这是为什么?我想原因的确很复杂。至少让一汽吉林汽车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有点勉为其难。
看看现在微车的主流骨干企业都是谁?这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汽在过去微车为什么没有同步发展起来的原因。上汽通用五菱是微车的“老大”企业,过去是柳州五菱,一个地方企业,只是后来由于上汽和通用的加入而变成上汽集团旗下的企业。还有长安、哈飞、昌河,过去都是军工企业,从生下来就在微车领域扎根。东风小康是2005年才由东风和重庆的一家民营企业合作搞起来的,今年可能实现20万辆的销量。但当初,东风是用自己的实业公司对外合作的。说句不贴切的话,是用三产来给存量找点出路,并没想到能搞多大。综上所述,我们已然清楚地看到,搞微车在过去,包括三大集团在内的主流企业是看不上的。对于一汽来说,尽管1981年就涉足微车,但在随后的时间内,搞轿车成为了主要目标,微车自然也就摆不上主要的议事日程上去了。
也许,一汽方面可能不同意过去看不上微车的说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微车在一汽的业务如何定位,其间是有过不同的想法的。
据悉,就在两年前,一汽同样想到了用东风小康的模式再搞一个微车项目。与也是来自重庆的一家民营摩托车企业合作,在一汽云南红塔搞微车。只不过因为一汽与通用要成立合资商用车公司,通用方面提出不希望在西南看到有一家跟上汽通用五菱形成竞争的企业存在,一汽红塔的微车项目才突然下马。有消息说,原来的项目连生产线都安装好了,就等着出车了。最后那家民营企业不愿被并到一汽吉林,转而带着设备、车型“投奔”了华晨,也就有了刚刚开张的四川绵阳的华晨微车基地。
还有一事可以佐证。2007年,一汽吉林汽车与日本大发技术合作,搞起了一款名为多功能车、实际更像轿车的“森雅”。记得当时与企业有关负责人交流时我就直言,这个产品很难成功。一方面,采用技术合作的办法生产,实际上就是将人家的东西拿进来组装,成本下不来。另一方面,这个产品与传统佳宝系列产品的企业定位矛盾,最后可能会出现佳宝也卖不好,“森雅”也卖不动的不利局面。事实上,今天,日本大发退出了,“森雅”纳入了自主体系;而佳宝由于新产品开发被搁置,延误了时间。
很明显,这回一汽是想明白了,要沉下心来,就在一汽吉林汽车搞微车。在这次上市活动上,一汽有关领导就明确表示,要大搞微车,并且在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专门设立微车部,每年至少要推出一款新车。到2012年,一汽吉林汽车产销要达到20万~30万辆的规模。一汽吉林汽车的领导说,凭借这个规模,要让一汽跻身国内微车市场前三甲。
当然,对于企业设定的这个最新目标,一些人表示,一汽吉林汽车还是保守了。一方面,以一汽的研发实力,轿车已经开发出了红旗、奔腾等很不错的产品,微车从佳宝V70开始以后的每一款产品肯定没问题;另一方面,微车市场如今这般火爆,三年后还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要想成为“三甲”之一,20万~30万辆难说成功。不知一汽方面是怎么看的。但我想,只要一汽是有备而来,以企业的实力,一汽微车应该而且必须看得更远、走得更快。相信佳宝V70是一个好的开始。
(本栏目作者系易车集团总编辑、《汽车产经报道》执行出版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