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初不敢奢望轿车能进入家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7日 14:40  新浪汽车

  当初不敢奢望轿车能进入家庭

  主持人梁洪:整个70年代李师傅一边做着勤奋的学徒工,一边也充分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因为从事了汽车修理这一行业,所以他比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更早的接触到汽车带给他的快乐。

  李玉茂:我非常喜欢去试车,我们有时大修来的车到三环路来试车。当时三环路我们觉得当时要开得很远很远,而且是郊外。路的两旁是高高的杨树和菜地,只有很少的车辆通过,是非常爽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梁洪:其实金殿我们坐在直播间当中和李师傅一起回忆,感觉上这些事情、这些画面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你数数看,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刚才我们讲的这些情景和画面不过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李师傅您还记不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当中作为咱们专业的汽车修理,除了您刚才所讲的进口的美国车之外,还有没有什么类型的车,当时对于中国人来讲,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接触到车的,一般这些车的用途是什么?找您来修车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您和这些修车的人之间有没有什么好玩难忘的故事?

  李玉茂:美国车大部分都是解放前遗留的,只有少量可能是六几年进口的,就像雪佛兰是船形的,又宽又大。我们修车,更多的新车是苏联的,是60年代进口的,像伏尔加。伏尔加最早的是一个小鹿在发动机仓上,后来改进成就不是立体鹿了。还有就是苏联的M20。波兰也产一种叫华沙的,这两种样子很相近,发动机也是一样的。还有苏联的嘎斯69、嘎斯67等等,这些都是主力车型。我记得修的印象最深的是吉姆车,当时是部级以上领导坐的,像中联部就有十几辆车,当时中联部长是耿飙,我们厂专门为他修这些车。这个车的特点就是装备的是嘎斯51的发动机,它和卡车的发动机是通用的。但是它装有一个耦合器,耦合器和变矩器不一样,它不能够变矩,可以平稳起步。当时修理厂比较少,一般来的司机、来的驾驶员和我们都很熟悉。我们厂修美吉普最好,在我们厂修吉普最好的是我师傅,所以我们修了很多美吉普车。当时我记得河北文安县的一辆美吉普,到我们厂来修,为了快些修,还带来了家乡的一些土特产,就是一袋花生。当时是这样,我们不能随意地要用户的东西,但是用户非得让我们收下,盛情难却。后来厂革委会就说把这点花生分给我们厂里一百多位职工,每人拿报纸包了一小包。

  主持人梁洪:所以,当时我相信我们的修车师傅和这些司机之间几乎都成为一种朋友的关系了,因为车型也很少,经常来修的可能都已经认识了。

  李玉茂:是这样,我们非常融洽,有时用户也和我们来开玩笑。比如一个用户和我们组里另外的一位王师傅开玩笑,当时主要是吃粗粮、窝窝头,很熟,称他为窝头王师傅。

  主持人梁洪:我们在听了李师傅讲了这些过去的故事之后,我也想时间过去了这么几十年,如果让您遥想当年70年代,让您来总结一下当时中国人对于汽车的一种感觉到底是什么。

  李玉茂:当时这个汽车叫做运输工具,或者是交通工具,轿车能进入家庭绝对是不敢去奢望的。

  主持人梁洪:想都没想过?

  李玉茂:想都没想过,当时北京70年,我想也就是有几万辆汽车。

  主持人梁洪:时间又过去了十年,到了80年代了,那个时候在北京除了一些前苏联的车,一些美国的车,我们好像又能够看到不断有新的车进入到中国,进入到北京,比如一些日系的车等等。李师傅能不能给我们回忆和描述一下,当时北京都有哪些车。在80年代北京的街道、北京的车型又有哪些变化?

  李玉茂:到了80年代,北京街道也是不断变宽,面积也是不断变大,后来修了二环路。三环路非常宽了。

  主持人梁洪:您还有没有时间坐在路边上捂着眼睛听着车的排气声判断是什么车了?

  李玉茂:我的这个能力或者专利早就丧失了,因为现在车型太多。

  主持人梁洪: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时北京212应该是一款广受欢迎的而且是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符号的车。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关于北京吉普的这些故事?

  李玉茂:好,北京212在它之前是叫做北京210,这是北京汽车制造厂第一代生产的越野车,后来把210吉普转到天津汽车制造生产。到了文化大革命前、中,就开始大量生产212吉普车。原来的210是只有两个门,比现在的车要小,我记得那时我刚进厂,不到一年,我对这些车的零件、维修非常感兴趣,我就要求师傅,说我来装变速器和分动器,您在旁边看着,非常有意思。

  主持人梁洪:其实在80年代的时候,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日本有一批车已经进来了,像皇冠,可能那时都是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您在开始接触这些日本车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在修理方面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毕竟新车型在不断涌入,您的技术能跟得上吗?

  李玉茂:当时如果不看维修手册就不行了。比如有这么一个,调整皇冠主减速器的间隙,它是有一个伸缩套,不用加垫。我们在拧紧螺栓以后,由于伸缩套的作用,轴承的松紧度就非常合适。但是一开始大家认识不到,还要加垫,后来看维修手册,知道自己是错误的维修方法。

  主持人梁洪:当时您在修理这些新的车型的时候,就是仅仅看看维修手册就基本就可以修了吗?

  李玉茂:我们做服务站的时候,专门有主机厂的老师给讲课。如果遇到没修过的车型,那就借助维修手册了。

  主持人梁洪:实际上那个时候不管是咱们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您从事汽车修理的算是业界人士,对于各种各样的车型,其实见的并不多,了解的也并不多。就像李师傅一样,很多人其实都是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增长见识。我听说那个时候有一些车型,咱们好像老师傅们都不知道确切的名字应该怎么叫,还闹了不少笑话。

  李玉茂:是这样。比如说有一种叫做普利茅斯的车,当时师傅就告诉我叫做“普利茂”,因为我的名字叫李玉茂,我的一些小同事经常拿这个车名跟我开玩笑,离的老远,喊一声“普利茂”,我就疑心是在叫我,完了他说是在说车。有时他说车的时候,又故意和我的名字掺和,这是很有意思的。还有现在的捷豹,当时师傅们把它叫做JAGUAR(音jiawa),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我当时也没有询问过,主要是听师傅们这么说,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捷豹。

  主持人梁洪:JAGUAR,那时叫JIAWA。

  李玉茂:或者叫美洲豹。

  主持人梁洪:叫美洲豹。所以,当时我们看到这些比较新鲜的车的时候,从业人员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在80年代,如果说让我们觉得比较亲切有代表性的车型就是北京吉普、北京212,很多人对那款车还是挺有感情的,我想李师傅应该也很有感情。

  李玉茂:是,这款车开着特带劲。因为它的一档没有同步器,挂档的时候,如果松两脚油门感觉特别好,不发出齿轮的响声。座位也很高,尤其跑山道,开着越野性非常好。

  主持人梁洪:当时都是什么样的人能开北京212?那时有没有自己比如说买一辆212的,您印象当中?

  李玉茂:这个恐怕得到80年代后期,到了80年代后期,私人买了一些旧的212,这样轿车就进入了家庭。

  主持人梁洪:如果说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李师傅和一批的汽车从业人员慢慢通过修理不同的车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其实中国人开始有汽车梦,恐怕也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且我们最初的一批私家车主也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开始涌现了。对于李师傅来讲进入到90年代,我们看到有一些合资品牌的车开始出现了,像桑塔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车主开始自己掏腰包买了自己的车,比如说一些买了夏利,买了奥拓,大家都深深以自己拥有这样一部车为荣。遥想一下在90年代初,李师傅当时修的这些车型以及面对的这些客户是不是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李玉茂:是,我记得1992年,因为我们厂派我到日本丰田公司去学习,当时的日本友人说,他预计中国再有10年汽车发展会非常不错。但是对我来说,当时我们的车生产量还很少,自己都不敢想。过了好像不到十年,中国汽车已经非常多了,产量非常大了。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路宁宁)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