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界黄埔
包建二汽是一汽第一次大规模人才输出的开始。从1966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要在湖北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总体部署,一汽开始了支援和包建二汽工作,这项工作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初期。
荣惠康回忆,“1960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自己做了一辆车。可是国家不同意,国家当时认为我们应该主要做二汽的包建工作,我们要从产品、装备、人员各个方面包建。我们总共包建了11个分厂,二汽投资20多亿人民币,有十万辆的规模。于是我们将自己研发的新车给了二汽,并且将所有的人员分为三份,自己留一份,给二汽一份,支援三线一份。”
当年一汽共抽调技术、管理骨干1539人,以后又调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到1970年一汽总共支援二汽4200多人,这是一汽建厂以来输出人才最多的一次。
“包建完二汽之后,一汽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因为2/3的人员离开了,另外我们一面自己生产,一面为二汽做了1000多台设备,二汽的新车‘东风’立即走上了市场。”荣惠康说。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汽始终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急先锋,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一汽也成为第一批“市场换技术”与国际现代企业制度接轨的中国企业。
1978年一汽规划部部长李刚(后任一汽厂长、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已经敏锐的捕捉到了开放的气息,他已经意识到汽车企业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年一汽组织了一个由李刚带领的20人的考察团,到日本11个汽车企业考察了半年时间。之后,这使得一汽在管理,以及对国际水平的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是由于一汽这种长期的工程师管理文化,1980年代初,这些人中的多位都被提拔进了政界。饶斌先后担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而从一汽走出来的黄正夏、李刚、何光远等都当上了机械、汽车行业乃至省市的领导,从1980年代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词已经转为合资,而时任一汽副厂长的吕福源则是最早的接触到对外合资合作。经历了奥迪项目引进、一汽大众的合资之后,吕福源近乎完美的谈判成为车界佳话,最终吕福源出任了我国第一任商务部长。
“在计划经济时期,一汽的领导都是由中组部直接任命,在国民经济需要人才的时候,一汽也为国家输出了大批的人才。”当年从一汽调任中汽总公司、现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张明评价一汽作为汽车工业摇篮,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作用更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