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新能源汽车中的“热”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09:30  新浪汽车

  “出于多种考虑,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企业纷纷采取动作,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9月5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对日渐升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首次提出了谨慎发展的观点。

  随后,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也在该论坛上指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呈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上项目,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上项目,这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埋下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险。”

  两大汽车产业主管部门的政府官员同时在公开场合就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热”现象提出警惕,这还是第一次。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大展风采之后,汽车圈内关于“新能源”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是什么?应该大力发展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采用何种路线或以何种形式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如何对待传统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零部件产业?这些问题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话题。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传统汽车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汽车大国的共识,也加速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本次论坛上所说:“电动汽车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战略选择,也是各国汽车市场的战略选择。”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也表示“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实现实质性发展的突破口。”

  机遇稍纵即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一出,上至地方政府,下至汽车企业都开始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来,并呈愈演愈烈之势,而之前业内所争论的几个问题也慢慢地在这股“热情”之中,逐渐被人们淡忘。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一方面来自地方政府。3月13日,北京以福田汽车为主体率先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随后重庆、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地都相继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或基地。对新能源汽车项目,地方政府形成了“围攻”之势。据各地已经披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显示,其规划产能总和已经远远超过了《规划》中所提出的50万辆目标。

  除此之外,各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或基地也开始出现地方保护的苗头。比如,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福田汽车为龙头,其背后是庞大的北汽控股;重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武汉以东风汽车为龙头;长春以一汽为龙头等等。

  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一现象时曾指出,地方政府“热情”的背后恐怕有着追逐政绩的色彩。汽车产业毕竟属于规模经济,如果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借发展新能源汽车之机,进入这一领域,它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围攻”曾让许多业内专家感到忧虑。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罗仲伟曾对媒体表示:“如果地方政府只是为了造势,一窝蜂上马的话,势必会形成资源的浪费,这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政府的热情也带动了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自《规划》颁布之后,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加入到研发新能源汽车的队伍中来。它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有的是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但更多的是建立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究其原因,曾经有一位国内主流客车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这样对笔者说,之前,他们并不没有考虑研发新能源汽车。因为一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运营前景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担心自身技术研发上的实力。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在搞这个项目,如果他们再不加入的话,就会落后于人。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速度,该企业选择走目前比较“流行”的系统集成之路。

  国家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出于未来能源战略层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提高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汽车工业水平的差距。但是,目前汽车企业这种盲目投资,以系统集成的方式研发新能源汽车之路,恐怕会与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初衷不符。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在本次论坛的发言,为企业这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式敲响了警钟:“在现有政策下,为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有的企业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迫不及待地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拼装,美其名曰为系统集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第一例拼装的做法得到支持,那么十个、百个事例就接踵而至,拼装大行其道,自主创新就将灭亡。”

  陈斌也在本次论坛上指出:“出于多种考虑,当前不少地区企业纷纷采取动作,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这样做一是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二是借上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不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国家、地方政府、汽车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是必然之事,但是如何在抓住机遇之后,合理、健康、科学的发展,既不过“热”也不过“冷”,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时刻保持警惕的。(文/新浪汽车 范文清)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泛泛)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