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广告之后欢迎大家回到正在播出的《车事千斤顶》,我们今天和几位嘉宾一起来聊关于山寨车的话题,刚才唐老师仍然用血淋淋的现实反驳了我们的观点,认为目前山寨车的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我们的自主品牌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现实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模仿。如果说从我们刚才说的车型上,您这个观点暂时先放在这儿。还有另外一个从车展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让我非常的不能理解。比如说在我进入奇瑞展台的时候,我一看,哟,这LOGO怎么跟那一模一样。奇瑞这一次发布了它的几个品牌,分别就让我们觉得完完全全的一样,像英菲尼迪、福特,完全一样。当时我们在“高端访谈”当中,我直接问尹总,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多少艺术元素、中国的元素可以用,为什么非要……我说尹总,您看这是您这标,这是宾利的标,您说这俩有什么区别?当时尹总给我的感觉,他也多少有些不太好意思,他说我们会接受媒体的批评,可能还会再去改。但是我相信他能够在车展上把这个标摆出来,一定是已经经过无数无数次探讨研究决定,就定成这样。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唐老师您又有何说法呢?
唐庭斌:其实您觉得HYUNDAI跟HONDA是不是也很像,不仅是标很像,而且发音都很像。事实上哪怕是韩国,也是从抄走过来的。但是现在至少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设计元素和自己的品牌。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因为我在国外读的设计,我们在学校里,包括我访问了很多其它的学校,都有很多韩国的学生,都是拿着政府的奖学金到这里读设计,学这些创新。我们国内虽然也开始认识到创新产业,也开始认识到要培养创意人才,可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够,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有足够的奖学金,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去国外学一学一些东西。
梁洪:也就是说前期您还是能认可奇瑞这标跟宾利这么像,是吗?您觉得挺好看的。
林贺:各位,各位,咱说到这儿似乎有一个概念我们没拎得清。因为唐老师为什么自己独挑一杆大旗,一直在说,您看我们这个设计,您看我们这实际上是一种刺激。咱们现在明白一个范围,假如作为一个个体,我自己做一个网站,我自己开一个网页,我自己开一个公司,或者我自己造一件衣服,我可以去模仿,去完成我的创意,然后我卖给你,蝎子拉屎——就这独一份。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团队,作为一个大的工厂,作为一个很庞大的集团,你集体抄袭,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如果说作为一个个体,可以。但是如果作为一个集体,在这儿谋划着抄袭,这有点不妥吧。
COCO:而且从团体的谋划,然后慢慢就发展成推崇这么一种风潮,好像??肇事者未来我们是要走这么一条路,这件事特别可怕。
林贺:对。
梁洪:请唐老师回答。
唐庭斌:这绝对不是团体去谋划、去抄袭,因为实际上这是中国管理体制的问题,中国可能是几千、几万个人的工厂,可是其实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只有老板。而且所有的决定权都在老板那儿。所以,其实不是我们设计师没有提供更有创意的想法,据我对这个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设计团队的了解,他们都会提交很多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是可能慢慢地到最后选中那个方案,包括最后不停地在老板的意思下修改的方案就越来越接近某一款车。这也是我们决策过程的一些问题,而且它没有让专家去说话,走某一个领域就让这个专家去说话,而是所有的专家都不敢说话,都等着大老板说话。
梁洪:因为老板不欢喜不给钱啊。
林贺:对,这钱不给,咱们走。
梁洪:唐老师白干了,那不行,还得照着宾利的画。
COCO:我完全从唐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到商人的蜕变。
唐庭斌:这个不能叫蜕变,只能说我对这个产业太了解了。
梁洪:你有没有感觉到些些悲凉和无奈呢?一点儿都没有?
唐庭斌:因为我了解的是一个过程,就像我今天的观点,从山寨走向创新。我们先做山寨挣足够了钱,包括我们在做内销的时候我们需要山寨。做了足够的内销,挣够了足够的钱,我们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更多的创新和更多大胆的尝试。
林贺:咱们再话回来说这个汽车。比如说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中型卡车,解放,很有名,全世界都很有名。但是后来在1984年咱们与国外合作,真正要开始起步中国汽车产业的时候,我们引进了桑塔纳,1984年的时候。但是直到现在,所有的车全都装上了气囊,按照唐老师的话讲,我们应该有自主的研发、自主的创新,为什么桑塔纳上还没有装上安全气囊呢?我们自主的主动性在什么地方?
再举一个例子,依旧是上海大众,我跟他没仇。最早的时候我们引进帕萨特B5的时候,老B5,我们把轴距加长10公分,那是为了满足咱们中国人或者满足一些领导公务用车的需要。但是后来经过咱们自主研发,改变了一个形态,变成领驭,大家现在都知道,路面上跑的有很多,但实际上内部结构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在外形把灯变成了圆式的套灯,前边变成COPY奥迪A6L,变成一个大嘴,这可能是整个大众公司的品牌设计,也不能说是COPY,但是改完以后始终样子我不大喜欢,不大接受,还是觉得老B5更内敛一些,更符合我的视觉审美。
梁洪:您的意思是我们拿来一些东西,不仅学不好,抄不像,而且自己还没有更好发挥的能力。
林贺:但是反过头来说我也比较支持这种行动,但是结果怎么样咱暂且不说,支持这种行动。我现在特别担心,像唐老师这样有志气、有想法的最后就淹没在大海当中,他们的想法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只不过是我坐在自己的沙发上,坐在我自己的按摩沙发上,从那上面拆下来的沙发上我想一想,我想了以后,最后没有老板买我的创意,最后这些创意全都淹没在大海当中,最后我白发苍苍老去,此生就这样吧。
梁洪:所以,唐老师刚才所讲的理解,我们也理解,因为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谈理想,谈艺术,那毕竟都是精神层面的。企业要生存,这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就想问您,您觉得这个过程会有多长或者有多少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见到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汽车界消失,如果它是一个过程的话,有这一天吗?
唐庭斌:第一,我觉得不可能完全消失。就像我前边所说的,哪怕是国外的企业现在也在互相抄,只是抄得更巧妙一点。第二,中国的速度我觉得已经比很多,包括比过去日本、韩国都要发展得更快。事实上我看到中国的发展都是在2000年以后,在短短不到十年里边,我看到太多的变化。因为事实上我是1999年去美国,到2005年我回来,变化太大。所以,我们的速度已经是够快,我预见我们的速度会更快,也许在未来十年甚至五年,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创新。而事实上我知道大家现在也在尝试着创新,而且我也知道国家政策现在也都在主推创新。
梁洪:好,尽管唐老师就目前的现象表示理解,但毕竟还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十年之后的事儿咱们现在说什么也没太大的用,我们还是说今天的事。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的是关于汽车界的山寨现象,我们在进一段广告和路况之后会继续和大家来探讨这个话题。
“山寨”可以称得上是2008年最火的网络词汇之一。山寨Ipone、山寨明星、山寨电视节目等等。山寨版的事物受到网友的热议追捧,山寨文化可以理解为盗版、克隆、仿制等含义。在本次上海车展上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外形非常相像的车型。对于越来越热门的山寨车现象,您有什么看法呢?山寨车和被模仿车型有哪些区别?仅仅只是外壳像,山寨车的内在能否达到同样的品质?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山寨车买单?本期《车事千斤顶》,我们带您换个角度来看山寨车现象。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