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不想看到的两大“热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08:40  竞报
吴迎秋 汽车资深评论人、前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汽车产经报道出版人

吴迎秋 汽车资深评论人、前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汽车产经报道出版人

  上海车展即将拉开大幕了,不少人都问我:最想在上海车展上看到什么?的确,今年的上海车展在许多人眼里值得期待。年初的北美车展冷清了,下半年的东京车展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不去了,日前,本田宣布法兰克福车展不参加了。传统的国际五大车展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都缩水了,而上海车展今年却火爆异常,展场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成为中国车展史上最大的一次展览。这样的车展肯定热闹,谁不想一睹为快?

  然而,我想说的是,热闹背后要对中国汽车的明天保持冷思考。特别是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大动荡,曾经是国际汽车权威的通用、克莱斯勒等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如此大背景下,应该对汽车产业如何发展从深层次上进行反思。换句话说,中国汽车产业的路该怎么走,到了冷静下来好好思考的时候了。至少眼前有两个步子迈得不那么对路,但却在不少企业那里走得正欢。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本届上海车展的两大“热闹”。

  一是自主品牌的“大跃进”。上届北京车展我就写文章指出“自主品牌正经历一场大跃进”。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更多的是低水平上的重复浪费,尤其是这“大跃进”的背后,某些企业不是真干,个别企业领导甚至将搞自主品牌当作搞政治。遗憾的是,一年过去了,这场“大跃进”非但没有改变,相反在世界汽车大动荡背景下变得更加突出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浮躁开始露头,认为美国汽车不行了,他们的技术水平也就那么回事,我们现在什么都可以作了。概念车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甚至一年就可以搞他几个新车型。今年以来国家出台政策对1.6升及以下车型实现减免购置税,一转身,就有不少企业拿出了对应的车型;国家要加大对自主品牌轿车政府采购力度,更激起了大家对上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可以预料本届车展各企业的中高档自主品牌轿车少不了!至少技术水平如何,一切都另说了。

  一哄而上的背后一定是巨大的浪费。刚刚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汽车产业联合重组,目前“大跃进”浪潮下,几乎每个企业都大而全、小而全地成系列规划投资,一旦联合重组,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重复的投资、产能、设备、车型怎么办?已经有这样的问题了。某企业在去年北京车展上摆出了自主品牌轿车的架势,今年,该企业很快就要重组到另一企业,而那个企业早就布局并且已经要开始生产同类自主品牌轿车了。巨大的浪费最后谁“埋单”?如果有心,请大家在本届车展上仔细看一看,这么多的自主品牌都能活下来么?如果不可能即便将他们“联合重组”了,这些已经投进去的东西能“重组”吗?这还不包括个别为了政治假干的。

  二是新能源汽车的“大忽悠”。今年的北美车展回来,我就说那次车展是个“秀场”、“赌场”。以通用汽车为主的一些公司“大秀”电动汽车,以此来证明自己还有机会。然而这注定是一次不聪明的赌博。新能源车也好,电动汽车也罢,说破大天得有人买。又贵(高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售价),又没底(技术可靠性、稳定性等),又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力(石油短期内回升不到高价位),我真的看不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市场机会在哪?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这个问题上也“忽悠”起来了,出现了另一场“大跃进”。不出意料的话,本届车展将会是一次新能源汽车高烧的大表演。

  对于新能源汽车,我最近说的太多了。包括技术路线、市场基础,也包括跨国汽车公司虚晃一招背后的真实想法。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那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谁要是放弃传统内燃机汽车而专攻新能源汽车,那是“傻子”。我佩服比亚迪是因为他真的那么专注。而且还做出点名堂来了。但我也真的担心他能否坚持得下去。毕竟在很多方面他还要继续努力。也许99%都做到了,最后的1%却不一定能迈得过去。必须要说的是,比亚迪用的是自己的钱。如果投入与产出不能成正比,企业靠什么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愿意看到比亚迪不成功。

  但我必须得说那些拿着国家的钱搞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企业们,你们想明白这件事了吗?你们有什么独门诀窍的技术路线,如果仅仅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或者如果就像有人说那样,是为了得到从有关机构那里不计利息不要求最后结果的“钱”,那真的算了。日前,我遇到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他认为,现在有人希望政府拿出钱补贴消费者购买电动车,这是本末倒置,是不可能的事。上周,原机械工业部老部长何光远在一次会议讲,搞新能源汽车根本上是为了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而制造电动汽车所需的电能本身就带来能源消耗和环保问题。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还是那句话,新能源汽车应该有更宽阔的思路和途径,更不要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变成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当前,有关部门应该将人力、物力集中起来,认真研究,找到突破点,而不能广撒胡椒面,助长不切实际的浮躁之风。

  新能源车目前存在争议已是不争的事实。电动车、混合动力车不是解决能源、环保问题的最终极的技术,已是大家的共识。大把大把地花钱去干一件有着争议的、又不能很快见到市场效应的事,最终必然是“忽悠”了别人“忽悠”了自己

  这样的热闹真的没有意义,我不愿意看到。吴迎秋

(编辑:邱满春)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