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首都北京的畅通,有关部门招数用尽。然而,限行不仅在合法性上具有缺陷,而且在技术上与效果上遭到了普遍质疑。试行中的“五日制限行”规定将于4月10日结束,民众早已对限行是否违法展开了激烈讨论。但我们必须从这场无益的法律争议中跳出,去找更为有力的缓堵措施。
事实上我们有过:那就是削减公车。
相信大家都记得2006年的中非峰会,除了个别路段外,峰会期间并没有限行措施,但整个北京却少有的一路畅通,秩序井然。究其原因,就是中央驻京机关公务车的50%、北京市属机关公务车的80%被封存。峰会后,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49万辆公车入库封存,本市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在其他既定不变的情况下,封存部分公务车,竟能极大地改善交通状况,这个措施实在是值得坚持。
当然也有人质疑,比起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在北京的政府及事业单位公务车数量并不占优势,而且比例还可能逐年下降,削减政府公务车如何能够真正缓解交通呢?其实,只需简单算上几笔账,即可一目了然。
中非峰会时北京全部的机动车保有量大约为280万辆,而仅仅封存其中49万辆公车,交通状况就能极大改善,至少说明了公务车是导致拥堵的重要力量。原因很简单,公务车油是公家的、车的耗损是公家的,就连司机也是公家的,用起来不心疼,自然上路率高。有数字可以佐证,养一辆公务车平均每年差不多要6万至10万元甚至更多,而养一辆私家车平均每年不过2万元左右。在这个意义上,一辆公务车差不多相当于3辆私家车。
而且,公务车的绝对数量也不低。北京公务车具体数量不详,根据2006年中央驻京机关公务车的50%、北京市属机关公务车的80%被封存就能达到49万辆来估算,那时北京的公务车总量当在80万辆左右。而当时北京机动车总共才有280万辆,这个数字在2007年底是312.8万。其中,公务车肯定在80万辆的基础上又有增加。再加上外地来京办事的公务车,可谓惊人。
因此,就当前而言,削减公车是比限行更有效的缓解拥堵的措施。摘编自《法制日报》4月1日文/支振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