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观察:吉利转型 人才起关键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 11:20  车世界·汽车产经报道

  许艳清

  吉利正在发起的战略转型显然是一次整体性的变革,这场变革试图将企业定位从以往的价格战红海而向科技、品牌的蓝海转型,产品定位从价低质次向质量好、服务好同时品牌也好转型,企业视界则从一家立足于本土的民营企业而向放眼全世界的现代化公司转型。

  但这次转型,绝对不是李书福一个人的事,而且也不是凭李书福再发表几次“惊世骇俗”的言论,就能达到目标。

  聪明的李书福当然明白这一点: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出于对人才的渴求,他也曾多次“三顾茅庐”。2001年为了研发自动变速器,李书福前后花了10个月的时间,请来了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徐滨宽。2004年又请了原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韩国大宇国际副总裁沈奉燮加盟吉利担任副总裁。

  然而在去年,关于吉利发展遭遇人才震荡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章。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李书福惜才,赵福全就是最明显的佐证。李自己也多次表态:要逐渐退出公众视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李书福比谁都清楚,随着汽车企业竞争的变化,由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上升到价格、质量、品牌等层面的竞争,而这不是单个关键人与单个关键人的关系,是市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群体关系,是精细程度很高的竞争。

  基于这一认识,吉利从1998年起先后创办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和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吉利汽车研究院,自己培养各类人才。

  相关资料表明,从1997年至今,吉利创办的院校已为吉利汽车工业输送了5000多名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吉利研究院20%的研发人员和各基地生产线上60%的技工,都是自行培养。

  可以说,没有尹大庆,就没有吉利游刃有余的资本运作;没有赵福全,就没有吉利的平台化战略和长远规划;没有刘金良,就没有吉利势如破竹的销售业绩;没有徐滨宽,吉利自主生产变速器也许还是个难题。

  正是这些优秀人才的加盟,才让李书福和吉利如鱼得水。

(编辑:王禁)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