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下发有关部门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的内容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根据细则精神,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重在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自主品牌市场地位。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4至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应该说,作为规模效应十分显著的产业,汽车工业重组势在必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目前中国有130多家汽车整车厂,其中有120多家的销量平均只有1万多辆,甚至还有10家为零。这与国际汽车巨头1000万左右的销量相去甚远。当然,国际汽车工业也是从早期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的自由竞争,到今天形成只剩下“6+3”少数几家企业的寡头竞争。这是汽车工业从诞生到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但是,在国内汽车业大规模重组来临之际,一些忧虑还是不能不说。
一是不能“拉郎配”。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说,重组都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应该是两个企业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到互补性和互需性,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摆脱困境的方法。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企业合并,更不应该由政府来分配决定谁跟谁重组。否则难免会落入造成重组企业之间的不适症,重组还不如不重组了。
二是不能只讲求形式。企业规模与生产成本和效益成正比,但并不能简单地说企业规模上去了,生产成本与效益就一定能上去。事实上,这种企业规模应该是一种有效规模。因此,这次重组要深度整合,真正地把研发、采购、渠道整合,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才算达到重组的目的。同时合并之后,很多方面都要磨合,比如原料、工艺设备、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都是很大的问题。
三是要“走一步看两步”。重组不是“万金油”,要说美国的汽车巨头规模够大的吧,但他们仍然会遇到问题。而且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年产销100万辆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生存,产销200万辆规模的公司也面临重组的局面。所以这次国内汽车企业重组显然只是第一步,再下一步怎么办,应该早有打算。
修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