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销商库存压力陡增 期待理性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 08:53  中国汽车报

  近日, 记者在对全国几大城市经销商采访后发现,库存压力令经销商脆弱的神经更加紧绷。这些经销商普遍反映,从8月开始库存压力陡增,而且日益加重,目前已达到历年之最,库存量至少是往年的3倍,有的甚至达到6倍。

  - 经销商陷入库存怪圈

  正常情况下,由于汽车的生产周期较长,车型品种较多,为不错失销售良机,厂家一般会根据市场需求,要求经销商保持适量的库存。

  库存深度是用时间来衡量库存是否合理的一个概念。合理库存深度一般为1~1.5个月。其中包括质保库存、售前整备车、待发车、在途车、中转库库存、经销商库存所需时间。

  安徽大步车业总经理蒋天赐认为,对于月销量60辆以上的经销商而言,合理的库存深度应该是1个月。对月销量不足60辆的经销商,库存深度应保持在45天为宜。

  不合理的库存深度一方面导致滞销车型占用经销商大量资金,使其无法及时根据消费需求提车,影响资金回笼;另一方面,经销商提车要先向厂家垫付全额车款,动辄上千万元的车款多是以承兑汇票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获得。如果延期还贷,需要支付高额利息。

  蒋天赐指出,厂家以经销商提车量计算其任务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情况决定给予经销商多少返点,有厂家甚至提出如果完成今年的提车指标,第二年经销商每提一辆车,便会得到一个点的奖励。对经销商而言,即使今年多亏点,明年还有二三百万元的利润可拿。在这样的诱惑驱使下,经销商陷入厂家营造的库存怪圈。

  - 厂家追求短期利益

  厂家多从短期效益出发,希望尽快将车批发给经销商,把销售业绩体现出来。但实际上,经销商的库存车在未销售前,厂家的账面无法反映出真实的经营状况,从而影响下一步决策。蒋天赐指出,这与次贷危机的原理颇为相近。产能过剩导致厂家资金链紧张,为尽快消化库存回笼资金,加大向经销商压库,把潜在风险转嫁给经销商。暂时看厂家规避了风险,但风险却一直潜伏在周围,随时可能一触即发。

  经销商的库存量过大还会使销售周期过长。由于车价下滑速度很快,再加上库存车降价销售是惯例,使得最终成交价较批发价下降不少,厂家势必要将差价弥补给经销商,由此造成的损失有时会达上亿元,最终影响厂家的利润水平。

  实际上,厂家对压库带来的后果并非不知,“不得已而为之”原因有三。首先,厂家希望用“漂亮”的销售数字向业界传达企业实力,增强信心,对竞争对手形成压力和威慑。其次,库存压力一旦达到承受极限,经销商等不及厂家的降价政策,便会主动降价,实际上是经销商用自己的利润弥补厂家的利润损失。此外,压库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中国的体制问题。虽然市场经济已运行多年,但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管理中的行政色彩,及重短期业绩、轻长远利益的思想未完全消除。

  - 行业期待理性回归

  近日有调查显示,今年90%以上的厂家无法完成销售目标。不少业内专家呼吁,厂家应理性面对现实,调整销售目标。蒋天赐告诉记者,汽车生产具有计划性和周期性,厂家一旦调低产量就意味着要承担原材料的压库,调整销售目标对厂家来说有些困难。

  据了解,有些厂家提出采取以销定产缓解日益尖锐的库存问题,并作出尝试,但实践证明没过多久便会走样。

  蒋天赐认为,以销定产的确可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但目前在中国很难实现。一方面国内的营销手段和消费理念成熟度不高。另一方面,厂家大多不愿承担风险。

  “不久前厂家召集经销商开会,经销商私下讨论的都是今年亏多少,如果继续亏下去,不出明年大规模的行业洗牌将要到来。”蒋天赐认为,目前汽车销售毛利率已趋于零,汽车行业已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厂家适度缩减生产,经销商控制合理库存。双方都从保护市场的大局出发,才能促进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不少厂家高层公开表示不再强行压库。对汽车流通领域乃至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报记者 焦玥

(编辑:梁蒙)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