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造汽车
清华大学当时是中国拥有汽车专业的最高学府。搞微型汽车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以前,在北京街头接送客人的都是人力三轮车,为了“消灭人拉人的三轮车”,周总理提出了造微型车的想法。
实事求是地讲,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专业的师生们做第一代微型车设计图时,我们并没有参加,是由首都公司修理厂帮助试制的。这个厂水平也不错,离清华大学比较近。第一代微型车就是照片上周总理开的那辆车,可能只做了三四个车型,取名为小“卫星”。
这是大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做出来的车还打开了局面,有两辆车可以开动。这个事件成为大跃进中比较重要的新闻在国内外传播,尤其是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成为清华大学校内和党政机关必须支持和做好的一项工作。
清华设计微型汽车之前是否看过国外样车?我估计没看过,可能查阅过相关资料。因为小卫星设定的基本参数比国外车小得多,我想可能是政治要求“消灭人拉人的三轮车”起了决定性作用。三轮车工人不会去买微型汽车,买汽车的人不是首长就是公用,这样看微型汽车就太小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市场定位没找准。
后来清华大学买过两辆样车,我开过其中一辆宝马,发动机转速很高,动力性非常好,没有车门,有滑道使车身向后拉,4个座位的人出入方便,上高速路也没问题。这两种微型车外形尺寸差不多,但发动机功率相差一倍以上。
我们接手微型车项目时已到了1958年底,我们能参与第二代微型车的试制,也算是种巧合。首先,清华大学汽车教研室主任宋镜瀛与我们厂工程师李镇潮(后为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在西南联大是同班同学。宋毕业后去了英国,后来又去了美国,在一机部汽车筹备处负责人孟少龙的邀请下回国,在清华大学搞设计,李搞制造,他们俩很容易就能谈到一起。
其次,北京汽车修配厂二分厂当时是全国最好的修理厂,我们由北京市委安排接受试制任务。当年我23岁,虽然是个年轻的技术人员,但资格比较老,中专毕业后修了4年车。李镇潮不会开车,我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也是兼职司机,在厂内担任技术股长和后方车间主任。因为这个关系,李工去哪里都带着我,所以我对整个微型车的试制情况都很熟悉。
我记得第一次开车送李工去北京市委开会时,鲁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开会时我坐在李工旁边,人们都以为我们厂去了两个代表。鲁是个很有学问的人,级别也很高。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来到北京邮电局做过一把手。
到会的还有交通运输局苏局长、清华大学的两位教师和一些不认识的领导。最早的动员大会早就开过了,这次是布置落实。鲁文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我们二分厂减少汽车修理任务,抽出主要力量配合清华大学研制微型汽车;二是要消灭“人拉人的三轮车”,要做我们自己的车,并且希望我们把清华大学设计的汽车长期生产下去。
我马上意识到,我们梦想成真的汽车制造机会终于来了。以后像这样的会议经常在清华大学、北京市委、北京市交通局或者我们厂里开,因此,我也成了除李工之外,最熟悉微型车事情的厂内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