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纸上谈车:中国汽车抄底美国时机尚未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 08:09  北京商报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主管合伙人谢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现在是中国汽车企业抄底美国汽车产业的绝佳机会。他的理由也很充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近些年来本就有些举步维艰,再加上金融危机的打击,资金链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此时若不乘人之危,更待何时?

  事实上,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抄底论”就甚嚣尘上,如今获得并购专家的首肯,更是为这种情绪打上了一针鸡血。“抄底论”者为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景象,如果成功“抄底”,中国汽车企业将实现在品牌、技术与管理方面史无前例的“大跃进”,站在福特、克莱斯勒等昔日巨人的肩膀上,从此就一飞冲天。

  然而,质疑的声音来自于中国车企是否具备能力消化收购所带来的方方面面影响。况且,危机的波及力度远未减弱。在此之前,强强联合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历时几年也没有达到内部的和谐,而明显不具备国际顶级公司管理经验的中国车企,极有可能在这场“以小博大”的并购中经历更为严重的阵痛,单单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那高昂的员工成本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抄底还高兴得为时尚早。并购行为同样还要闯过政府及当地法律之关卡,当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失败还历历在目。

  不过,也并不是说要一棍子打死“跨国并购”,当年联想收购IBM也是被人质疑,最后杨元庆用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回答了一切。并购国外汽车公司,需要做的只是战略上予以藐视,战术上予以重视,对成本、资金以及未来的市场走势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中国已经有了收购罗孚的经验,可能碰到的困难也能做到心里有数,“走出去”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实在不应到该出手的时候反而表现得畏首畏尾。

  当然,任何彻底看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观点也都是不足取的,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并不是只会制造费油的SUV,他们在新能源车型的研发方面不容小觑,例如,福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投下重金进行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在新能源车日趋成为主流的背景下,这也许会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走出泥潭的依靠。

  韩哲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