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满街外国品牌的轿车,说实话我真的很不服气。我并不反对合资,但是我始终认为,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产业
《汽车商业评论》特别约稿:李书福
我是从浙江沿海的农村走出来的。1970年代的浙江沿海,几乎没有工业,因为我们那里属于一线,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投资,所以经济很不发达。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我们那一带吹起,有了最初的市场经济萌芽,出现了一些个体户。那时,我们这些农村青年亲眼目睹改革早期的一些现象,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很关心,同学间经常有各种讨论,创业的想法就是在那个时候慢慢萌生的。
我18岁中学毕业,最早的愿望是想开一个照相馆。但开照相馆要公安局批准,还要房子、设备、资金,而且也没有照相馆的师父愿意教我。我只能面对现实。于是,我用家里给的120块钱,买了架海鸥牌相机,开始走村串户给人家拍照,这样干了一段时间,我大概赚了有1000元。
从这个资金起步,我租了房子开小照相馆。我在从事照相时受定影液的启发,同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从废电器中提取贵重金属,显然要比开照相馆赚得钱多,我就把照相馆关掉了,专门从事这项技术。后来,我与人合伙办起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到了1989年5月,我们的冰箱销售额已达到4000多万元。北极花冰箱也成了当时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
在冰箱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因为对当时的形势估摸不透,觉得企业办得这么大,被人家说成资本主义怎么办呢?当时越想越怕,就把所有的厂房、设备无偿赠送给了当地政府,没有再办下去。
这时,我以到深圳大学读书的名义离开了台州。等我从深圳回来,我发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潢材料特别是镀铝装饰板材,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全国已有的几家生产厂,产品质量都不理想。我们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这个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后来我们又研发出铝塑板,也非常畅销。
很早的时候我就对造汽车非常感兴趣,我感到这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行业,投资于此肯定会有收获。可是进军汽车行业,国家政策这一道关口迈不过去,因为那时国家政策没有放开。
大车不准造我就先造小车。在装饰板生产如日中天的时候,我感到政策的气候有所宽松了,就决定试着先向摩托车行业发起冲击。为了解决“没有生产权”的问题,我找到临海一家摩托车厂,签了个字面上叫“协作生产”的协议。
1992年,“浙江吉利摩托车厂”的牌子终于挂出去了。我为工厂起名叫“吉利”,希望“吉利”给我的事业带来“大吉大利”。而吉利摩托车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吉利,特别是后来我们研发的国内第一台踏板式摩托车非常成功,1998年产量达到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
装潢材料和摩托车生产的成功,为我后来进军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1994年,当吉利踏板式摩托车卖得如火如荼之时,我又想到了造汽车,当地计经委一位领导警告我:国务院24号令明确指出不再批准轿车项目。但我总想,中国汽车企业除了国家的就是合资的,为什么不把我们作为民间造车的试验田?如果成功了,可以为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借鉴和经验,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国家又不用承担一分钱呀!我认为我的想法有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