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句话,被经销商念叨,也被车主念叨———什么都涨价,只有车不涨价。记得数年前,大家经常“义愤填膺”地撰稿讨论国内车价何时才能与国际接轨,叹息“要在美国买桑塔纳的价钱就能买辆宝马”如何如何,有研究的人还能分析汽车厂家究竟一辆车能从消费者身上挣多少钱,尽管这种细节厂家也不愿意披露,但那时大家都看得到几个主流汽车厂每年上交的利税多么庞大惊人。
可是,尽管现在只有车没涨价了,但今年的车市却怎么唱也不热了。是否有点奇怪。
分析过去几年(1997-2007),那时很多人买车虽然花钱多,那恐怕其幸福感也比现在买一辆车要强得多。哪怕他买的只是一辆富康、威姿。因为过去有车的人少,于是很多人把能否成为有车一族当作“成功的标志”,买车不是为了代步,绝不仅仅是出于用车需要,而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表达,这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但现在汽车已经无法赋予人们这样的幸福感了。
过去能买得起宝马和奔驰的人,会被人崇拜,起码在街上就能感受到所有人艳羡的目光,车主可以一路“暗爽”,但现在只要首付8.7万元就能把一部全新的C 200 K开回家,可三年前,首付5位数买奔驰轿车还是痴人说梦吧。买得起奔驰都不等于是有钱人,买得起车也就更加谈不上什么“成功”,于是中国人发热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如果汽车不能给我自我满足、让别人羡慕、装点门面的附加值,那我还要买车吗?真的需要买车吗?
于是,大家开始关注越来越高的油价、越来越贵的停车费、越来越少的停车位、越来越堵的道路,开始理性思考去做一个评判,“我付出以上成本去买车,就能解决我的出行问题吗?这种成本和收获是否平衡?”当冷静思考之后,很多人发现做地铁更快,打车比开车节约,他们就不买车了。
因为这样,车市是“唱”不热的。要重新燃起大家买车的热情,也许我们得从长计议,想点别的办法,比如推广新能源车,又环保又省油,或者让更多人去了解汽车文化,培养对车真正纯朴的感情和认知,这是有意义的事。
徐晰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