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 伟
美国“三大”之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通过收购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以下简称AMC)进入中国。20多年来,克莱斯勒在中国有过短暂的辉煌,也经历了挫折。该公司旗下车型,不能说不优秀,但似乎在中国市场有些“水土不服”。克莱斯勒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也不够顺畅。在寻找合作伙伴时,该公司虽先后与奇瑞(参数配置)、长城等车企接触,但至今没有明确结果。摆在克莱斯勒面前的中国市场,既充满诱惑,又迷雾重重。
1 登陆 初来华春风得意
1983年5月5日,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在这一天签约成立。AMC成为首个进入我国开展合资合作的外国汽车企业。与之合作的,是当时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双方合资组建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BJC)于1984年1月正式投产。1985年9月26日,第一辆国产切诺基(参数配置)驶下北京吉普的生产线。
当时我国处在“六五计划”中期,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下,倡导有效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经过长期论证,中国向国外汽车制造商敞开大门,允许他们在华投资设厂,AMC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外国汽车企业。AMC是一家老牌汽车公司,由托马斯·杰弗瑞于1897年创立。1970年2月,AMC收购凯瑟吉普汽车公司,将吉普系列车型收入囊中。1987年8月,克莱斯勒收购AMC旗下全部业务。至此,克莱斯勒开始中国之旅。当时克莱斯勒在美国发展已相当成熟,除汽车外,业务还涉及旅游、钢铁、运输、金融等多个领域。
198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主要研究汽车行业发展问题,提出“我国汽车工业要有大发展”的要求。同年,国家解除县团级以下单位不得配轿车的规定,引发轿车需求急剧膨胀的浪潮。借此东风,吉普在中国销量稳步提升,1995年销量达2.6万辆,单车利润率可观。
点评:汽车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当时我国汽车企业制造能力不足、限制汽车进口等因素,使克莱斯勒进入中国初期处于相对封闭、持续增长、竞争有限的市场环境。此外,由于当时吉普车采购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多数吉普车作为公务用车奔跑在大江南北,因此市场和消费结构相对稳定,使得克莱斯勒进入中国不久尝到一定甜头。
2 沉寂 群雄起不进反退
北京吉普的成功,令跨国车企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体现出我国政府坦诚、开放的合作心态。继北京吉普之后,广州标致、上海大众等合资车企纷纷建立,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逐渐显现。截至1998年年底,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华建立6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投资方向主要为轿车和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迅速增长的购买力,使汽车市场得以空前发展。德国大众等跨国公司建立的合资车企高速发展,包括桑塔纳(参数配置 图库)、捷达(参数配置 图库)在内的“老三样”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成为当时的主流车型。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第二轮汽车合资浪潮开始,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相继动工,众多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别克、雅阁(参数配置 图库)为代表的合资企业车型,丰富了我国汽车产品结构。在此期间,一汽-大众、神龙汽车逐渐站稳脚跟,向上海大众发起挑战。与其他合资车企逐渐崛起相反,克莱斯勒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显得准备不足。之前优越的市场环境。令其产生懈怠,长期依靠吉普、切诺基构成的单一产品结构,加上车型换代滞后等因素,使克莱斯勒在华经营显得力不从心,逐渐步入低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