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朗逸挑战“唯技术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 09:59  新浪汽车

  (记者/王政)

  大众最顶尖的TSI直喷增压发动机,在迈腾明锐等车型上,已经配备;中级车最新的PQ35平台,也早已引入中国,可上海大众朗逸却出自上一代的PQ34平台,发动机也没有采用最新的TSI技术,这与大众一贯标榜的“技术领先”是否背道而驰?

  自6月底上市以来,上海大众Lavida朗逸就成了车市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叫好声中,一些争议也接踵而至。有对朗逸造型指手画脚的,有对朗逸价格品头论足的,但最主要的争议还是技术。

  技术从不是车型制胜的唯一要素

  按照质疑者的逻辑,朗逸既然是上海大众“大众”品牌进军中级轿车市场的一柄利刃,就应该把大众集团最先进的技术一股脑都搬出来:平台当然要用PQ35;发动机可以选明锐的1.8TSI,最好是双增压的1.4TSI;变速箱不用最新的7速DSG双离合,至少也要用6速的;此外,气囊要越多越好,导航肯定少不了,TCS牵引力控制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EPS电磁助力转向系统……凡是最先进的东西,一个也不能少。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大众“技术领先”的宗旨,朗逸也才能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其实,这些打着“唯技术论”大旗,对朗逸横加指责的人们,既然对汽车技术这么推崇,对大众汽车如此熟悉,他们就不可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大众品牌中级车主力车型速腾已经落户一汽—大众之后,大众集团绝对不会允许上海大众再推出一款“基于速腾,高于速腾”的大众品牌中级轿车。

  抛开这一因素不谈,就算朗逸真的在技术上达到了上述要求,就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吗?推而广之,只要一款车型在技术上与竞争者相比有明显优势,就一定能在销量上将竞争对手远远抛开吗?

  我们不妨做几个假设。

  如果“唯技术论”成立,那么,在国产中级车市场,最畅销的应该是搭载1.8TSI发动机和六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后悬采用多连杆独立悬挂的斯柯达明锐,而不应该是仅仅应用了VVT技术、配备4速自动变速箱、后悬采用拖曳臂半独立悬挂的丰田卡罗拉

  如果“唯技术论”成立,在国产中高级轿车中,基于大众最新PQ46平台、搭载2.0TSI发动机、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的一汽—大众迈腾,销量一定会大大超过它的上一代产品帕萨特领驭,至于领先日系双雄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更不在话下。

  如果“唯技术论”成立,在动力性和操控性上独步车坛、享有“人车合一”盛誉的宝马330或325,就一定是入门级豪华车用户的唯一选择,什么奔驰C-Class、奥迪A4、凯迪拉克CTS雷克萨斯IS300,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

  可惜的是,上述假设没有一个能够成立。因为,在任何一个汽车市场,技术都不是车型制胜的唯一要素。这一规律,在中国汽车市场同样适用。

  调查显示,决定消费者购车的要素有很多,除去技术先进性之外,还有造型、装配工艺、品牌、价格、安全性、经济性、使用成本、残值等等。大多数购车行为,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经过一系列复杂考量后做出的决定。在消费者的选择过程中,不管一辆车其它方面的表现多么抢眼,只要它存在一个明显的硬伤,都极有可能被排除在最终结果之外。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99+1=0”定律。

  比如,迈腾卖不过领驭、凯美瑞、雅阁,不是说它车不好,而是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迈腾不仅缺少中高级轿车那种大气、沉稳的感觉,舒适性配置有些单一,而且看上去太像大一号的速腾。

  又如,明锐卖不过卡罗拉,不是消费者不知道它的技术领先,而是在丰田“牛头标”面前,斯柯达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满足,要逊色一些。

  同样,一大批喜欢宝马3系的消费者,转过头去购买奥迪A4、雷克萨斯IS300,不是他们不想去体验“人车合一”的感觉,而是担心宝马品牌太过招摇。

  而卡罗拉、凯美瑞、雅阁们之所以能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佼佼者,打的也并不是技术先进这张“牌”。它们成功的重要法宝,是在各种影响消费者购买的要素中,尽最大可能实现了“平衡”,没有明显的硬伤。而将“中庸之道”这一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运用到汽车研发理念之中,正是日系汽车企业的首创,也是其近几年在全球汽车市场攻城略地的原因之一。

  德国技术与中国消费需求的“平衡”

  用“平衡”理念,挑战“唯技术论”,恰恰是贯穿上海大众朗逸研发全过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在上海大众引入了斯柯达品牌后,长期以来南北大众车型交叉互补的态势已经彻底打破。上海大众不仅可以引进斯柯达的全系列车型,而且可以借用斯柯达的平台,对目前的大众品牌车型进行升级,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本地化研发实力,打造全新的车型,丰富自身的产品谱系。

  朗逸就是上海大众弥补大众品牌中级轿车空白的第一个车型。内部代号Model—Y的朗逸,研发始自2004年。当时,大众PQ35平台刚刚推出不久,基于PQ35平台的最新一代斯柯达Octavia还没有在欧洲市场上市,国内PQ35平台上的产品也只有上海大众途安。不管怎么说,上海大众当时都不可能在PQ35平台上实现自主开发的梦想。

  “在PQ34平台上,我们同样要打造出一款精品。”

  无论是当时的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还是Model—Y研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为中国汽车人争口气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市场营销经验,上海大众的研发团队决定在大众汽车的德系技术标准下,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一款高品质中级轿车。

  首先,研发团队在车辆造型上找准了方向。既然要悬挂大众品牌,前脸当然要沿用大众品牌的“U型大嘴”家族脸谱。不过,研发团队没有照搬当时欧洲POLO GP和新捷达的造型,而是采用了“双U”前脸(需要指出的是,在朗逸量产前,大众已经更改了其家族脸谱,“大嘴”变成了“小嘴”,因此,朗逸也进行了一定修改,“双U”前脸中的外部一个“U”被保险杠阻断)。尾灯造型,也摒弃了源自辉腾的“双炮筒”型,而是采用了中国人喜爱的“丹凤眼”造型。

  朗逸最大的突破,是采用了与大众集团现有车型完全不同内饰风格。长期以来,提到轿车内饰,中国消费者最推崇的是日系设计,德国车给人的印象却总是不够精致。在概念车“哪吒”内饰造型的启发下,上海大众研发人员摒弃了PQ34平台向驾驶者倾斜的中控台设计,而是采用椭圆型仪表台、U型中控台、圆形空调出风孔的设计理念,并在细节上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辅以可升降式GPS导航系统,显得既现代,又精致。

  其次,在PQ34平台基础上,如何能提高朗逸的技术性能,成为摆在上海大众研发团队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就在此时,长期奉行平台战略的大众集团,也开始寻求转变,方向就是模块化战略。

  通俗地讲,模块化战略就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开发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平台级别的局限,使得优秀的开发模块能够跨级别应用,不仅加快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研发成本。自21世纪初通用率先提出这一概念后,模块化战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所认同。

  在朗逸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上海大众运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整车分为前端、前车、中控台、车身、后车、尾端和网络等7大架构,每一架构又细分为不同模块。在这样一个由模块组成的车型构架下,多种先进技术就像组装电脑时采用最佳配件组合一样,被轻松“安”在朗逸上。这也使得LAVIDA朗逸突破了以往平台的局限,跨级别地应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比如2610mm长轴距设计、先进的BCM(Body Control Model)车身控制模块、Teves公司整合了ABSEBD、MSR(发动机阻力矩控制)和MASR(发动机介入的牵引力控制)等多项功能的最新一代MK70 MABS系统、TPR(轮胎气压监控系统)、 Tiptronic6档手自一体变速箱、虚拟6碟CD/MP3播放机等等,诸多超越同级别车的技术和配置均在朗逸上有所体现。

  此外,大众备受赞誉的激光焊接工艺也应用在了朗逸上,其激光焊缝总长度近10m,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完全可以和一般的中高级轿车相媲美。这在同级车里是不多见的,即便是中级车当红小生卡罗拉,其车身焊接也仅仅是依靠点焊的方式完成的。

  实施模块化战略,让朗逸与大众PQ35平台其他车型的差距大大缩小。一位业内专家介绍说,与PQ34平台相比,PQ35主要的进步有以下几点:一是后悬由复合悬扭梁式半独立悬架,改为多连杆独立悬架,提高了车身高速过弯稳定性;二是增加了CAN总线系统,可以加装ESP等电子稳定程序;三是采用了激光焊接技术。在朗逸身上,除了后悬挂没有改变,没有标配ESP,其它大都用新技术替代了。除此之外,还增加了NAO陶瓷刹车片等最新科技。

  最后,在动力系统上,朗逸选择了1.6L和2.0L两款发动机。其中1.6L发动机代号EA111,最大功率77KW,最大扭矩145牛?米,2. 0L发动机最大功率88KW,最大扭矩高达180牛?米。这两台发动机分别源自POLO劲情和PASSAT领驭,虽然在最大功率方面不够突出,但是,扭矩输出却非常有力。尤其是在调校方面,上海大众考虑到了国内车主的用车习惯,将扭矩输出设置成双峰形,在转速达到1500转/分的时候就能输出85%的扭矩,因此,朗逸的加速性能并不弱于其它竞争车型。与之搭配的是两台变速箱:5速手动和6速自动,都是成熟产品。尤其是6速Tiptronic手自一体变速箱,技术先进,与发动机配合得很协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价格。朗逸1.6、2.0两个排量,价格区间为11.28万元——14.98万元,不仅低于日系的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比斯柯达明锐同档次车型还要有竞争力。考虑到大众品牌的溢价能力,朗逸的售价应该算是物有所值啦。

  传承了德国大众的精湛工艺与安全标准,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并且在售价绝对不能过高的研发思路下,尽可能地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增加了丰富的舒适性配置。凭借其各方面极佳的“平衡”表现,朗逸这款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中级轿车,定会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车型

更多相关新闻

王政专栏专题

上海大众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