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一档名为“揭露C-NCAP真相:自拉自唱的汽车星级标准评价”的节目引发了一场针对C-NCAP公正性的大讨论。一时间将号称国内最权威的新车安全星级评定标准C-NCAP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C-NCAP的主办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汽研中心”)更是成为各方质疑的焦点。
在媒体和公众的紧追猛打下,C-NCAP于上周接连在网络媒体及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态,就各方质疑的焦点进行了公开解释和回复。记者也于近日对C-NCAP负责人赵航及C-NCAP新闻发言人吴卫进行了采访,但对照之前的公开表态在很多质疑的焦点问题上都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并且,就算是两位C-NCAP的权威负责人对同一问题的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点。
质疑一 不知谁拿了1.5亿
媒体观点:据媒体人士回忆,C-NCAP管理中心主任赵航曾在参加某日系汽车企业活动的公开场合明确表示,中汽研作为国资委下属的中央企业,年产值能达到10亿元,每年至少能有1.5亿元的利润收入。
【C-NCAP回应】
赵航:我是没拿到1.5亿,也可能不知道谁中间拿走了。我就是中汽研的主任,没得到这个1.5亿。
吴卫:汽研中心目前每年的收入在6亿~8亿元,且该收入每年保持百分之几十的增幅,目标是年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有了C-NCAP后中心接的实验内容肯定会多一些,由于C-NCAP在汽车企业中的影响力,得到了汽车行业的信任,可以得到更多的合作,接到更多来自政府、企业的合作项目。
质疑二 花钱的都得高分
媒体观点:企业出钱申请测试的车型几乎都获得五星评价,有花钱买高分之嫌。
【C-NCAP回应】
赵航:厂家主动申请测试要明确申请哪一款,如果受理了就只能买他那一款。他申请最高配置,你就得买他最高配置的款;他申请最低配置,你就买他最低配置的款。但一般厂家不会申请最低配置的,这可以理解。
企业申请测试车型下半年仍会有,甚至下一季度就有,已经有企业申请车型在排队等待审核通过。
吴卫:关于是否允许厂家申请测试的问题,当初也探讨过这样做是否合适。但在国外的NCAP也是允许企业申请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最权威的欧洲NCAP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车型是自己购买的,最多10款,其余都是企业出钱。
中心规定一个厂家一年度只有一次申请机会,且不可连续申请。每年企业申请的车型不能超过当年测试总量的三分之一,到目前为止企业申请测试的共有9款车型,整个平均下来是一个季度一款。今年企业申请测试的估计连总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申请测试的费用包括3辆车的购车款,还有试验费用(38万元),碰撞测试完后测试车免费提供给测试厂家。
因为所有测试结果都要向全社会公布,没有厂家愿意把不好的成绩展示给大众看。厂家是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才主动申请进行测试的,所以结果都不会太差。并且测试用车都是厂家自己确定的,安全配置都是最高的,也不一定就是高配车型,因此这些车型的碰撞表现都比较好。
质疑三 中心确实自有4S店
媒体观点:中汽研在天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4S店,并且中汽研最后用于实验的车辆,都是中汽研在自己的4S店购买回来进行碰撞实验。
【C-NCAP回应】
赵航:购买的车辆是在4S店买,但是随机抽取的。就是说你看我们从2006年到现在,大概涉猎了所有汽车厂家的产品。如果我要办4S店的话,我中汽研就全办4S店了,这个我没法做出结论性回答,你们自己去判断。
吴卫:中心确实有自己的4S店,但是在中心整体产业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并且据其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4S店都是亏损不盈利的。但是汽车4S店涉及资金和销售额大,可以做一些产值,同时还能解决中心职工及家属就业问题,因此中心一直保留这方面业务。
质疑四 不需要政府承认
媒体观点: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为首的相关部门,正在酝酿筹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纯官方检测机构,以高于目前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评价体系,对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做出权威鉴定。
【C-NCAP回应】
赵航:7月初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相关部门确实向中汽研提出过“有意介入C-NCAP管理”,但类似的建议均被中汽研方面拒绝。
记者上周采访时,赵表示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前,不论是政府部门加入还是不加入C-NCAP,没有确切消息前不会对外透露。
吴卫:政府部门介入测试,不要想得太简单了。因为没有相关法律依据可支持政府部门进入类似C-NCAP的检测中心。对政府部门来说法无依据就不能做。
一方面就进行碰撞测试实验的能力看,没有相应部门适合介入C-NCAP,就算是质检总局也无法独立完成类似的碰撞测试;另外就介入方式看,是出钱还是直接接手管理也不确定,由谁出运作费用仍是最大问题。对C-NCAP来说,政府承不承认并不重要,只要做出行业影响力了,自然就可得到承认。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