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三标准方兴未艾 EGR发动机能否老树开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 06:58  中国卡车网

  为提高空气质量,进一步抑制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高标准的节能减排政策将逐步在全国实施。国家环保总局规定,从2008年7月1日,也就是一个星期后开始实施国三标准,全面停止没有达到国三标准的新车的销售和注册登记。

  所谓国三,就是中国第三阶段汽车排放标准。国家第三阶段的排放标准相当于欧洲Ⅲ号的排放标准,也就是说,尾气污染物含量相当于欧Ⅲ的含量,不同的是新车必须安装一个OBD即车载自诊断系统。车载自诊断系统的特点在于检测点增多、检测系统增多,在三元催化转化器的进出口上都有氧传感器。完全通过实时监控车辆排放来控制达标,可以更加保证欧Ⅲ排放标准的执行。当车辆因为油品质量等因素,造成排放没有达到欧Ⅲ标准的时候,OBD系统将自行报警,转而进入系统默认模式,发动机将不能正常工作,车辆只能进入特约维修站进行检查和维护。并且OBD系统不能在车辆出厂之后经过改造加上,所以实施国三标准会使单车成本上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要稳定达到国Ⅲ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必须装备使污染物排放达到国Ⅲ标准的技术措施,同时使用达到欧Ⅲ标准的油品。

  国三标准的实施将全面考验国内车企的应变能力和技术储备,对国内车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就目前来看,能够达到国三排放标准的主要有三种发动机,一种是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一种是电控单体泵发动机,一种是电控EGR发动机。

  在这三种实现国Ⅲ的技术路线中,电控高压共轨技术现在已经占据了绝对的 “霸主”地位,国内几乎所有的重卡生产企业在实现国Ⅲ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该项技术。而EGR技术在用于国Ⅱ向国Ⅲ升级上,还几乎没有被绝大部分企业所采用。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这两种技术的采用比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悬殊,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很多发达国家,EGR和高压共轨的技术路线在实现欧Ⅲ时都曾被采用,但在欧Ⅲ向欧Ⅳ升级的时候,单靠EGR实现排放标准的提高比较困难,但高压共轨路线则可以,所以国外主流的都是采用高压共轨技术来实现欧Ⅲ。我国的企业在应对排放标准提高而带来的技术升级时,多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所以也就沿袭了国外的技术路线。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高压共轨发动机中最关键的燃油喷射系统的技术目前被博世、电装、德尔福等少数几家国外公司所 “垄断”。而这种技术垄断导致国内的国Ⅲ重卡发动机不仅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而且制造成本也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本土企业的产业主导权。

  EGR技术,即废气再循环技术(Exhaust Gas Recycle)是针对有害气体(NOx)设置的排气净化装置。它将一部分排气循进气管与新鲜空气混合后进入汽缸燃烧,以增加混合气的热容量,降低燃烧时的最高温度,抑制NOx的生成。EGR发动机控制电脑即ECU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节气门开度)、温度、进气流量、排气温度控制电磁阀适时地打开,进气管真空度经电磁阀进入EGR阀真空膜室,膜片拉杆将EGR阀门打开,排气中的少部分废气经EGR阀进入进气系统,与混合气混合后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少部分废气进入气缸参与混合气的燃烧,降低了燃烧时气缸中的温度,因NOx是在高温富氧的条件下生成的,故抑制了NOx的生成,从而降低了废气中的NOx的含量。但是,过度的废气参与再循环,将会影响混合气的着火、性能,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特别是在发动机怠速、低速、小负荷及冷机时,再循环的废气会明显地影响发动机性能。所以,当发动机在怠速、低速、小负荷及冷机时,ECU控制废气不参与再循环,避免发动机性能受到影响;当发动机超过一定的转速、负荷及达到一定的温度时,ECU控制少部分废气参与再循环,而且,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根据发动机转速、负荷、温度及废气温度的不同而不同,以达到废气中的NOx最低。以斯堪尼亚重卡柴油机为例,配置了EGR和涡轮气体混合装置,将符合质量要求的废气返回到发动机中,使NOx降低了30%,碳油微粒降低了80%,从而达到了欧Ⅳ标准。

  EGR技术是欧二排放标准产生的成熟技术,在欧二向欧三技术升级上是旧技术的新应用,虽然由于是否能够达到国三排放标准,是否具有技术升级的可能性等原因备受各方诟病,但其低成本、节油、低维修费用等特征必将受到用户的欢迎,EGR国三发动机是否能够在国三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争得先机,整个行业都将拭目以待。

(编辑:吴雪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卡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