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上9点,上海出租车司机正在向记者描述5月31日的油荒。“加油站排长队,加90号没有、93号没有,最后加的是97号汽油。幸好市政府很快就解决了。”这位司机回忆的神情兴奋多于痛苦。“倒没听说油价要涨,反正现在的补贴没有多大用处,平均一天8块钱补贴,车子一天要烧200块的油。”
晚上11点,记者开始给国家发改委官员发短信求证,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得不到回信,就应该是真的。凌晨12点,发改委官员的短信没有收到,而是正式的消息传来“汽柴油中准价每吨上涨1000元,北京93号汽油涨了1.1元。”
油价的影响很快就指向了客货车和私家轿车。20日在北京,107国道附近的一个加油站外货车排起了长队,围墙下一层层堆着矿泉水,因为加油站规定每个司机必须买一箱矿泉水才能加柴油。一位在京城上班的白领则决定马上把新买的大众迈腾车开回河南老家去。
第二天,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强调,油价上涨并不意味着无油可烧,油源并没有出问题。“中石油在海外的份额油很多,这些油虽然算进口,但价格非常便宜。而且新建的炼厂还会扩大资源的供应量,此前有关炼化能力不足的担心正在化解。”商务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而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的领导则表示“私家车主要是乘用车,而乘用车使用的汽油还是有保障的,主要是农用和工业用柴油比较紧张,而现在看即使是新建的炼油厂,其汽油多柴油少的比例还是没有得到改变。”他也提到“一些渠道外的炼油厂有意减产或囤积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国家正在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
然而,即使是消费者相信油品供应会减缓油价上涨的幅度,但这次大涨还是吓坏了大家。更重要的是,地震之后消费观正在明显分化。“有人开始突击消费喽”华西都市报记者说着四川话“他们更愿意把车开出去,而不是躲在家里面。地震棚里睡一下,没的事情就睡,有啥子事情开车就走。”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分析称“这是有些人意识到汽车的机动性更强。”但这部分人拉动的消费量不大。由于从2003年非典开始,提前买车和及时消费汽车已经成为潮流,换购更高档新车的二代消费日趋明显,这一点从北京等大城市旧车交易量的增加能够得到证明,人们喜新厌旧,见到新车即使踮着脚也要把旧车换掉。
但地震之后,人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心理增强,用于改善性消费的支出明显减少,特别是汽车这种纯消费性大宗商品。业内人士戏称“虽然不动产动起来更可怕,但毕竟是投资型商品,车子即使不损失也是贬值的东西。”油价上涨后的第二周,一位北京经销商感叹道“物价上涨整个市场不看好。大家一进店就要优惠,可现在电价也涨成本高了,降价和不降价的区别就是跳河的时候抱不抱块石头。”记者突然意识到在他的店里比平时阴暗,因为白天没有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