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苦出身”磨砺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19:46  新浪汽车

  2000年中国入世前夕,有关部门提出在轿车产业“扶植三大”的方针。集中扶植“三大”,说是为了治散。

  中国汽车产业是半个世纪以来,政府部门行政干预最多、最深的产业。中国当时有近130家经过政府审批的汽车厂,其中半数年产不足百辆。虽然厂家众多,但是竞争严重不足,许多汽车厂已经不造汽车,却死不了,靠倒卖“目录”,依旧过着“八旗子弟”般滋润的日子。没有新陈代谢,没有朝气,以致中国汽车业早过“不惑之年”,却仍属“幼稚产业”。

  自主品牌在诞生之初,没有今天社会舆论的呵护和主管部门的提倡这样的温暖环境。他们当年是一群“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野孩子,倍受打压。今天能够生存下来的自主品牌,都是其中最顽强,最智慧、最锲而不舍的;加上它们在产品、在人脉关系、在资本运作方面的特殊才干。

  当时,吉利、奇瑞、中华等一批民营和行业外企业的自主品牌轿车生产出来,却迟迟拿不到“准生证”,上不了“目录”,无权上市。它们不是顶着轻型改装车的目录,就是打通关系,在产地或在个别外地城市悄悄销售。尽管产品物美价廉、尽管环保安全双双达标,尽管受到渴望享受轿车文明的平民百姓的欢迎,但是在主管部门的冷漠和毫不通融中,新产品无法投产销售,自主品牌面临被窒息而亡的境地。

  吉利打破了原有圈内轿车企业的“价格神话”,造出老百姓能够承受的三万元轿车。在一次和奔驰轿车同台作碰撞试验中,吉利完全合格,然而它的生存却难获准。吉利汽车李书福曾很不服气地说:“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干汽车,我一个中国企业为什么却不行?用国家的钱干汽车,赔了可以“债转股”接着干,用自己的钱干汽车为什么却不行?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即使我失败了,也算体现一次公平。”

  “自主品牌”们不要国家的投资,用自己挣来的钱,千难万难地去圆中国老百姓作了半个世纪的轿车梦。它们无须国家承担投资风险,以全新的市场机制,在当时发挥着搅活中国汽车工业一潭死水的“鲇鱼效应”。创建吉利、奇瑞、华晨的李书福、詹夏来和尹同耀、仰融的名字将镌刻在中国新一代的自主品牌的创业史上。

  当时,少数有责任感的专家和媒体强烈要求,还汽车工业作为竞争行业的本来面目,在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让一批新兴汽车企业得以“准入”汽车产业,让近百个名存实亡的企业在竞争中淘汰。汽车界一位元老评价说:中国汽车产业历经五十年而长不大,症结就在“只准我干,不准你干”的行业垄断,新兴企业难于进入。

  然而,直至入世,对各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汽车业的合资项目悉数放行之后,主管部门才在2002年夏,给自主品牌发放了“准生证”。但是,苦出身也磨砺了自主品牌们的顽强性格和拼搏精神。(文/新浪汽车首席评论员 李安定)

(编辑:滕比邻)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