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降?涨?车价“拐”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 09:23  大河报

  在CPI居高不下、油价攀升以及钢铁等原材料涨价的不利因素下,有关车市会不会涨价的问题自年初以来一直备受业界热议,日前随着国内几个汽车厂家及零部件企业的公然“喊涨”,更使得这一争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一向只降不升的国内车价是否会真的出现拐点呢?

  现象:车企公开“喊涨”

  由于受原材料上涨引发的成本压力影响,关于车价是涨是跌的争论自今年年初便开始甚嚣尘上,俨然已是今年车市最热门的话题。

  就在业界对2008年汽车价格是涨还是降的问题上争得不亦乐乎时,一些汽车厂家终于忍不住公开“喊涨”了。4月中旬奇瑞(参数配置 图库)率先上调了旗下部分车型的价格,调价涉及QQ(参数配置 图库)、瑞虎(参数配置 图库)和东方之子(参数配置 图库)Cross等多个型号,涨价幅度在1000元到3000元。其中,东方之子Cross(参数配置 图库)2.0L手动舒适型的涨幅最高达3%。紧随其后,江淮宾悦(参数配置 图库)也于5月1日全系产品价格上调5000元。

  与此同时,5月7日,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正式宣布,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增长,从6月开始,米其林中国将提高轿车及轻卡替换轮胎价格,米其林中国旗下的三个品牌:米其林、回力、百路驰等将依据不同的产品规格,价格涨幅在3%至7%。

  除了部分汽车企业公开宣布涨价外,记者还注意到,车市中部分车型也在“悄然”变相涨价:尤其是一些经济型车在推新换代过程中“暗涨”,和往年改款车增配不加价有所不同,新款经济型车定价不仅高出“07款”的市场成交价,并且某些车型的指导价也高于去年指导价,以更新换代之势悄然拉高价格。更有一些厂家在保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在配置及用料上“缩水”以降低成本压力。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因汽车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推动汽车价格比去年末小幅上涨。

  声音:“涨”“降”之争

  一直以来以“降”字当头的国内车市,今年真可谓是风云(参数配置 图库)变幻。对于车市价格的未来趋势,业内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

  “涨价派”主张在成本压力的催生下适当“涨价”是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原材料上涨、成本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汽车企业要想保持适当的利润获得可持续发展,一般会有两种做法,其一,通过变相降低产品品质以及服务水准转嫁成本压力;其二,在原材料上涨等外力不可抗因素下,适当地提升价格,以保证产品品质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力挺“涨价论”的江淮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先华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样,支持“涨价论”的很多人士都认为,随着原材料成本等上升导致汽车企业利润空间减少,通过涨价保持利润平衡是正常的。而另一方则认为,随着国内车市竞争加剧,汽车生产效率提高,汽车企业迫于市场竞争需要不会涨价。不主张“涨价”之说的广汽丰田副总经理冯兴亚认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确给汽车主机厂家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但广汽丰田的政策是不把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而是通过自身内部“消化”来抵消这部分成本压力。同样,广州本田、神龙等多家主流企业的高层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车展上,长安福特马自达沈英铨更向记者明确表示,“车价的大趋势依然是向下走,这是国际与国内车市的必然规律,再加上中国车市产能已出现过剩的迹象,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降价还是大趋势”。

  消费者:平静看待浮动

  与汽车厂商为“涨与跌”的问题忧虑重重相反,消费者面对这一问题却显得非常平静。“现在车市可选择的车型那么多,这款不行买那款,竞争这么激烈,汽车厂商不会轻易涨价。”打算购车的消费者吴先生告诉记者,他不会因为物价都在上涨,而担心汽车也会涨价而赶快购车。采访中记者发现,市场竞争热度的增加与厂家推新车速度的加快反而让消费者心里“有底”,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中几乎没有人因物价不断上涨而加速选购进程。他们普遍表示,虽然不排除某些热销的车型会因成本增加而出现价格的小幅度上涨,但大多数车型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变动,甚至降价潮还会一如既往地“按时”来临。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尽管车市前4个月鲜有汽车厂家做出大幅降价的举动,但车市终端的优惠活动却依然不绝于耳。而目前选择微涨的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一个共同点就是产品线集中在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车层面。由于这些车型缺乏丰厚利润,对于成本上涨也就最为敏感。“在这种前提下,这些企业应对原材料上涨的能力自然要弱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车市整体要依靠涨价消化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车市的价格走势最终还是由供给需求来决定。

  有人说涨有人喊降,车价究竟走向何方?

  记者解元利

(编辑:梁蒙)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