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弱,二次购车弱,股市强,中高级车消费强
理财周报记者 罗裕/文
“2007年下半年车市持续高涨,使我们对今年销量的预期明显高于往年。然而股市的高开低走,让我们猝不及防。从大量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今年股市的低迷对消费者的购车计划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不少客户本来意向很强烈,但最终没能成交,原因是计划买车的钱被套进了股市。”长安福特马自达的一位经销商向理财周报记者诉苦道,“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记得去年股市红火时,利用股市赚钱来买车的消费者非常多。”
几乎宇宙所有的奥秘都隐藏在相对论那几行简单的公式中,那么,跌宕起伏的股市和方兴未艾的车市之间暗含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在采访了多家汽车厂商和行业分析师后,理财周报记者发现,他们普遍认同中国股市与车市存在相互影响,就像两个“水泵”源源不断地吸纳奔向小康生活的中国家庭们的银行存款,但这两个“水泵”间并非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资产观念跃级促成两市相对论
“讨论车市与股市相对论的大背景是中国消费者对于家庭资产管理的观念出现了明显跃级,”福特汽车(中国)副总裁许国祯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以前,传统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是先买房,再买车;此后,年轻人开始崇尚先买车,再买房;而股市红火起来后,新的资产分配模式出现了,那就是先投资,再买房买车。”
“中国普通家庭掌握的财富毕竟较为有限,他们对财富的快速增值非常看重,因此他们开始考虑投资回报的数字和速率,”他进一步解释称,“不少消费者已经警悟,汽车是个消耗品,只是个代步工具,已经不再把它当做资产来购置,因此在购置的先后顺序上会做出调整,这也是股市对车市产生影响的原因所在。”
“买车=贬值=迅速贬值”,中国消费者对此体味正在加深,在股市火爆的情境下,有关“汽车不就是个消费品吗,消费品贬值很正常”的感叹更为普遍。
消费者虽然认同“买车贬值”的价值观,他们的购车热情却有增无减。
根据上海通用近期公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07年私人购车比例高达86.2%,而其中首次购车比例达到77.9%,仅关于此项首次购车比例比2006年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上海通用汽车副总经理孙晓东对记者表示,“我拿到这份数据后,吃了一惊,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20%是政府购买。可见,中国家庭的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可观,家庭首次购车已成车市消费主力。”
中国车市是个增长可期的刚性需求市,据通用汽车在北京车展期间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平均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为44辆,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800。中国车市的未来发展空间由此可见一斑。
比对中日车市股市
理财周报记者手头掌握的一份发布自“中日比较经济论坛”的《消费升级叠加财富效应 “双轮”驱动提升行业景气》研究报告指出,日本的轿车工业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腾飞的机遇,第一次是在1960-1973年间,第二次是在1988-1990年间。第一次腾飞的主要原因是人均GDP提升引发的大规模轿车消费,第二次腾飞的主要原因是股市财富效应的释放。
该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日本1960-1973年极为相似,与此相对应中国轿车工业目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与日本1960年颇为相似,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提升刺激轿车消费的初级阶段。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人口基数的巨大以及我国梯次、多元的经济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乐观预计这一高速增长期将至少持续20年。中国资本市场自2006年以来一路上扬,从2006年初的1200点左右上升至2007年10月份的高点6124点。根据日本经验,股市财富效应对轿车初次消费市场带来的刺激作用更大。由此判断,未来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释放会给目前正处于火爆的轿车初次消费市场带来“锦上添花”的促进效应。
长江证券汽车分析师易俊丰就此对记者表示,“由于目前的中国车市是以首次购车的初次消费为主,故此中国车市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是个增长可期的刚性需求市。”
中国车市未来发展空间固然巨大,但是分析师对中国车市持续的爆发式增长仍持谨慎态度。
资料显示,日本轿车工业腾飞的第一阶段为1960-1973年,在该阶段短短的13年内日本轿车销量增长了20多倍,轿车保有量增长了30多倍,百人轿车拥有量增长了27倍。而处于相同背景下的中国1997-2006年,轿车销量增长了7.8倍,轿车保有量增长了4.51倍,百人轿车保有量增长了4.23倍。数据对比显示我国轿车消费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分析师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社会均化发展与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在人均收入均化发展的日本,轿车消费需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爆发;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收入的巨大差异性将导致我国轿车消费需求将按照一定的层次性、阶梯性有序释放。
股市对车市是把双刃剑
那么,很多人会问,股票市场的兴衰是不是和车市的涨落之间存在着某种联动关系?
长江证券汽车分析师易俊丰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市的钱是会流回车市的,因此股市财富效应的释放不可避免地对重要耐用消费品之一的汽车销售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股市财富效应的释放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在此效应影响下,轿车销量增幅的高点将会出现在股市高点后的半年或一年内。”
“这一判断的依据来自于我们对比了日本轿车销量达到顶峰的时间和日经指数达到顶峰的时间差。由于中日轿车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可比性,故如果中国股市此轮牛市顶点出现在2007年10月,则中国车市销量增速的顶点将出现在2008年3月至10月间。”易俊丰大胆预测。
他进一步解释称,“当然,不同于成熟市场‘初次消费基本满足,更新消费增量为主’的阶段,目前的中国车市尚处在‘以初次消费为主、以更新消费为辅’的初级阶段。在股市财富效应释放下,对初次消费的刺激也就是新车消费的刺激将会进一步放大。”
从车型选择方面做分析,在财富效应的释放下,中国消费者首次购车的消费层次将会出现一定跃级,换而言之,在首次购车时甚至会去实现原来二次购车时的愿望。以记者身边的三位朋友为例,牛市初期朋友倪先生买的是12万元左右的入门级家轿;5•30前的牛市疯涨期,朋友张小姐新购了售价近23万元的凯美瑞;去年下半年的牛市最高峰期前后,另一位朋友贺先生则添置了一辆售价50多万元的凯迪拉克SLS赛威。
那么,股市拐点会引发车市拐点吗?财富效应会对车市产生负面作用吗?
上证指数从去年10月的高点6124点,下跌至今年4月的低点2991点。两个季度内股指超过50%的跌幅,令居民财富大幅缩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4.8,比上季度回落1.7点。这已经是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
法拉利亚太区总裁Marco Mattiacci乐观地向记者表示,“今年前两个月法拉利在中国销量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并没有受到股市动荡的影响。整体上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走向有信心,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对中国的影响将是微乎其微。
许国祯称,“股市走弱对车市有影响,但并不明显,毕竟巨大的初次消费需求摆在那里。”
51汽车网CEO李海超也持中立意见,“社会财富增加必然会促进汽车的消费,但是对新车的销售会影响的大一些,对二手车的交易会有影响,但是影响不会像新车那么明显。股市走弱后,51汽车的交易数据显示,高端二手车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中低端的二手车并没有受到影响。”
易俊丰则明显看空,他对记者表示,“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认为股市财富效应释放更多的是体现在销量增速方面。中国车市销量的增长是大势所趋,但销量的增速却会因股市财富效应减弱而放缓,销量的增速也可能因为股市的见顶而见顶。”
当记者提及法拉利的乐观心态时,许国祯表示,“对于买豪华车像买方便面的人来说,对车价并不敏感,更别说股市财富效应了。”易俊丰也赞同这种观点,“我们所提出的研究结论是针对属于耐用消费品范畴的汽车,而法拉利等超豪华车属于奢侈品,应另当别论。”
股市财富效应与车市
● 车市销量增幅的高点将会出现在股市高点之后的半年或一年内
● 股市财富效应对首次购车的刺激较大,能够有效拉动新车消费及车型跃级消费,尤其是中级车、中高级车消费
● 股市走弱对再次购车的影响较大,对定位于满足二次购车需求的中高级车市场以及相关的二手车市场会形成冲击
记者观察
股市对车市的影响和对策
理财周报记者 罗裕/文
在理清了思路后,关于股市再次升温对于车市的影响,便可以做出以下的基本趋势判断了。
首先,车市的有序发展将被打破。若股市出现大起大落的话,损失最大的肯定是绝大部分散户,严重打击他们的消费信心,买车的计划自然会有所延后。车市平稳有序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细分车市将出现分化。从车型细分市场看,如果股市好,财富效应释放虽有延迟,但会对所有车型的销量起到拉动作用,其中中级车和中高级车市场会受益更多。如果股市不好,初次消费受影响不大,但更新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中高级车市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中高级车厂商就是一场灾难了。
紧接着,厂商产销计划将被打乱。股市财富效应的滞后性,将会改变原本车市“三四不错、金九银十、年终冲量”的旺淡季规律,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汽车厂商半年乃至全年的产销计划。如果从车市向股市的不规则资金流动难以预判,那么,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有可能面临产销失衡的危机。
而且,厂商降价手段将会失效。车企依靠降价刺激拉升销量的作用,在牛市中将大大减弱。反之亦然。
最重要的一点是,新车效应将会大大减弱。受到“股市转移车市消费力”的影响,新车效应大为减弱会成为一种趋势。任凭新车再亮眼,能够超过涨停的心理满足或是弥补一片“惨绿”的心理阴影么?
至于对策,理财周报记者总结了如下三点:
一,若股市大好,汽车厂商莫要产生误判,认为消费者“赚了钱就会马上来买车”,安排产能时应该充分考虑股市财富效应的滞后性。
第二,若股市大好,中级车、中高级车的销售将会步入黄金期,厂商排产和砸广告时应优先侧重考虑。若股市走弱,厂商应及时对定位于满足二次购车需求的中高级车市场以及相关的二手车市场做出策略调整。
第三,股市大涨大跌时,降价促销的效果难以理想,因此厂商大规模官方降价促销应考虑避开相关时段。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