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车展:众神的狂欢 全方位比拼不是拐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10:32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改革开放30年,距首届北京车展18年,尽管国际汽车巨头依然强大,但中国市场和中国车企蕴含的力量足以使那些“大佬”们折服。

  30年前,中国汽车走出去,接受世界的“改造”;30年后,全球汽车蜂拥抢入中国,任由中国消费者评点。

  18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家参展商,890辆展车,其中包括55辆概念车,7款全球首发车,24辆亚洲首发车型,都一起簇拥在新的国际展览中心争奇斗艳,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多地吸引来自全球近6000名记者和数十万观众的注意力。如果说此前9届北京车展,展馆硬件条件还是制约北京车展难于跻身国际A级车展的软肋,那么起用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后,不再受面积局限的北京车展终于可以畅快淋漓地与法兰克福车展、巴黎车展等一较高下。

  凸显中国力量

  除了乔迁之喜外,北京车展拥有雄厚底气的更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汽车市场愈发体现的发展不平衡性,更加凸显中国市场重要。

  今年第一季度,北美市场进一步萎缩,市场销量整体接近8%;欧洲、日本等汽车市场也无一例外地陷入发展停滞的窘境。与全球汽车工业发展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的中国车市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新亮点。

  时光迈入2008年,奥运大背景下的中国车市显得更加活跃,几乎可以明确的一点是,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容量即将突破100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这一庞大的数字及背后所展示的消费潜力,足以让任何一个汽车厂商垂涎三尺。

  毫无疑问,北京车展的底气,来自于中国力量的爆发,这使得中国车市和消费者都具备了更大话语权。

  2008年,站在1000万辆级市场基础上,中国汽车从北京出发,改变世界。

  全方位比拼

  “1000平方米?那不是寒碜人吗?”记者与某跨国公司工作人员谈起参展面积时,那位工作人员对于另外一家厂商的参展面积似乎颇为不屑。

  这位工作人员的轻视有他的根据。大略参看一下各个跨国公司的参展面积:福特,5500平方米;大众,5000平方米;丰田,4500平方米……每个跨国企业的参展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参展车型以数十款计。展位面积大小,参展车型多少,其实比拼的是厂商的实力。

  除了这些外部条件外,各跨国公司在参展人员安排上也煞费苦心,争相派出高等级代表团参加车展,以显示对中国市场的诚意。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大众汽车CEO文德恩,雷诺-日产联合CEO戈恩……这些任何一个都是重量级的首脑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汇聚在一起,足见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势在必得的决心。

  合资公司的竞争更加激烈。广州本田的合资自主品牌终于将见分晓,这个从去年开始就创造出合资自主新概念的企业,从来不乏新闻关注度。北京车展上,它所揭幕的自主品牌名称和品牌将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的Model X和Model Y也将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这两款特别为中国设计研发、专供中国市场的车型更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真正夺得中国市场未来的话语权,最好的出路就是深入研究中国市场的发展形态,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趋势。即使一贯古板的“方脑袋”德国人,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占据地主之优势的北京车展更是它们展现自我、大显身手的绝佳机会。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也抢下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展位。近两年来呼声正高的奇瑞汽车更是拿下2500平方米的地盘。同往年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车型,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都将使人对自主品牌留下深刻印象。

  车展不是拐点

  尽管大多数车企第一季度财务报表依然好看,但市场已经出现拐点论的声音。北京车展之后,车市是否会重演4年前的悲情一幕,从井喷突然遭遇冰点,这让人心怀忐忑。

  阴云已经笼罩在车业周围。原材料成本全面上涨;CPI、PPI指数节节攀高;与4年前相比,挑战更大的是,股市大跌、楼市动荡,车市难以独善其身;受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影响,部分外资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向越南、印度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移……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实在令人对未来难以乐观。

  但还不能就此判断拐点来临。尽管与4年前相比,部分表象类似,但却有着不少截然不同的市场格局。首先,年初以来,即使在降价压力最大的4月份,车企依然稳定住了价格,这让“买涨不买跌”的消费者对未来价格战不抱预期,大面积降价行为不会重演;其次,2008奥运会对市场的积极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另外,部分第一批购买的车已经进入3至5年的换车时期,这将推动档次更高的新一轮消费潮。

  即使按照乘用车联席会保守预计,种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车市仍将增长17%。

  改革开放30年,距首届北京车展18年,尽管国际汽车巨头依然强大,但中国市场和中国车企蕴含的力量足以使那些“大佬”们折服。

  记者 管宏业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