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由大到强绝佳机遇 中国轻卡五十年留下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7:02  中国卡车网

  (王森)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中国轻卡正面临着由大到强的绝佳机遇。”这是汽车界权威人士张小虞在“中国轻卡五十年高端峰会”上发表的看法。但现实并非乐观,由于轻卡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近十年来,此行业的变化很大不可小视,现已形成40余家企业,产销100多万辆的规模,是中国汽车形象的代表之一。但长期以来,轻卡却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这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

  “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中国轻卡正面临着由大到强的绝佳机遇。”这是汽车界权威人士张小虞在“中国轻卡五十年高端峰会”上发表的看法。但现实并非乐观,由于轻卡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近十年来,此行业的变化很大不可小视,现已形成40余家企业,产销100多万辆的规模,是中国汽车形象的代表之一。但长期以来,轻卡却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这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

  权威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这100多万辆的规模中有10家企业占了98%,3家企业占了52%。这还是2006年的统计数据。这说明。轻卡的散乱差现象已经大有改观,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了。但须指出,前三家都不是国家圈定的轻卡企业,都是自己干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关注,体制外的轻卡为什么干得好,而体制内的轻卡为何不尽如人意?

  轻卡50年,弹指一挥间。论规模不算小,有些企业已经干到年产30万辆,这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大的了,如果论技术含量就气短了,与国外同类车相比还是相差很大距离。不过,令业界自豪的是,相对于轿车行业,轻卡是我国自主品牌集中度最高的行业,占95%以上。但我们始终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其产品的整体形象还没有令人足以自信。不过,它却每天在产生效益。用业内高层人士的话说,“轻卡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我国自主发展的轻卡行业撑起了中国经济的一片天。”

  这是事实。在创造财富方面,轻卡的贡献要远比轿车贡献大(前者是生产工具,后者是消费品)。这里还不包括微型车、农用车在内。也正是这些车辆的存在才保证了工农业生产有次序的正常运转,是轻型商用车支撑了城市物流的畅通,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步伐,是农用车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成为建设新农村经济的有生力量。但长期以来,在发展汽车的战略上,相关的扶持政策却“重消费,轻生产”,以至于,轻卡行业投入不足,技术能级提高缓慢,产品落后,同质化低水平竞争加剧。最典型的是皮卡(轻卡的品种之一)不能进城的歧视。而在经济发达国家,皮卡不仅是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亦是代步工具,同时被演变为一种人文内涵丰富的生活方式(亦商亦生活的汽车产品)。而反观国内,轻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是受到了一定制约,迫使一些企业改行,向SUV、MPV、轿车领域寻找出路,求发展。这不能不引人思考,这是为什么?

  迄今为止,能够代表轻卡历史的也只有“跃进”品牌,经历了从自主到仿制再到合资的各个阶段,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清晰的发展脚印。然而,在创造了150万用户的“跃进”,还仅仅停留在“中国制造”上,尚未达到我们所期盼的“中国创造”的要求,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就中国轻卡的现状而言,很难在短时期内做到这一点。”事实上,不少轻卡正面临着新的排放法规实施而犯愁,要求不能一刀切,呼吁要照顾这些企业都是面向农村市场。而专家们指出,对汽车提出环保要求不能采用双重标准,而是为了促进汽车技术能级的提升。其实,有关专家早就告诫企业,抓紧对轻卡发动机电喷技术研发和其他技术的储备,以应对技术升级,适应汽车发展的要求。但企业也未必不清楚,问题是需要投入,缺资金和技术。

  那么,中国的轻卡出路在哪里?有关人士开出了“可信赖的中国制造”的药方。也就是说,提升轻卡的商品力,树立中国轻卡的品牌形象是当务之急。作为一项阶段性的成果,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嫁接和改进)的“新跃进”(欧卡)一问世就受到市场的青睐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也就是说,以不同方式和途径来提升轻卡品质和技术含量即使市场竞争的资本,也是该行业的生存之术。

  对于轻型载货车和轻型商用车的前景,专家们认为,最看好是农村,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城镇化。这样就为轻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此外,120万公里农村道路,今年就要实现。在欧洲,轻卡又被当作“万能汽车”,或“百变金刚”,承担着城市经济和商业物流的很大一块功能,所谓的轻型商用车的概念,其实是个内容很丰富的概念,涵盖面很广,仅以依维柯轻卡为例,有几十个系列,数百种车型可变。相对而言,国内的轻卡变化不大,对用途的开发领域有限,其主要原因,还是受技术能级的限制。如运钞车、高性能救护车、特殊需要的专用车、高级多动能商务车、高级礼宾接车等,自主品牌的轻卡还很难涉及。

  “未来50年的轻卡将是做强的50年。”专家们认为,只要标准质量提升以后,就可以创造更广阔的市场,但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之间加上可信赖的中国品牌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编辑:吴雪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卡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