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宁海县陆续更新了400多辆6米客车,用于县城与各乡镇间的公交客运。消息一传开,立即引来一场硝烟弥漫的销售战。经半年多的“浴血奋战”,参与竞争的近20家客车企业中,最终有7家企业拿到订单。被淘汰的10多家企业不但没卖出一辆车,还花了少则2万~3万元、多则10多万元的“冤枉钱”。这次6米客车商战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值得深入探讨。
5年前,宁海中巴市场基本由3家企业占据。此次,其中的2家被淘汰出局,另外1家也只获得了不到1/5的订单。这些用户已经使用5年的产品,为什么会被淘汰出局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品质量差;二是服务没有保证。曾有客户讽刺地说:“售前卖车是热脸,售后服务是冷脸。客车厂家变成了阴阳脸。”
更为可叹的是,前车之鉴并没有在拿到“绣球”的7家企业中引起足够重视。车辆刚刚交到客户手中,五花八门的质量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出现,如乘客门因铰链断裂自动脱落、新车还未到家仪表已不显示、发动机批量出现气门室盖漏油现象、门锁咬死、座椅断裂等。车辆使用不到一个月,玻璃窗扣、灯泡、cd机、继电器、雨刮器、起动机、水箱等原厂件陆续出现故障,其中包括国内一些著名客车企业的产品。难怪一位特约服务站的负责人不满地对某客车厂家的服务经理说:“我们现在不是在做服务,而是为你们补缺陷!”
一些本应在车辆出厂前消除的故障,为什么留到售后服务环节才解决?在汽车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国产6米客车的质量为何普遍下滑?对此,一些客车企业销售人员和服务站维修人员无奈地说:“6米客车市场竞争的首先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产品价格。同一配置、同一型号的车型,现在的价格比5年前低1万~2万元,而顾客对车辆的要求又比5年前高,加上一些车队负责人狮子大开口,使得本来就微利的产品更难保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个道理,相信多数客车企业都懂。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仍有相当一批企业受眼前利益所迷惑,只关心产品销量,在乎能否完成年度指标,忽视了产品质量。对于许多客车企业来说,6米车型是“冲量”产品,是完成企业全年销售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6米客车销售中不惜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用低价甚至亏本销售来凑销量。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
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过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话:“造便宜车是个无底洞,便宜了还要更便宜。大家都进行价格竞争,你打我,我打你。最后,用户拿到的东西并不实惠,质量不好、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消耗能源,对整个社会都不利。这样走下去,肯定要失败。”作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代表企业之一,吉利在价格竞争激烈的经济型轿车市场耕耘多年。对于恶性价格竞争的危害,李书福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完全依赖恶性价格竞争的产品是“没有尊严的产品”,一家企业如果不计成本地跟对手展开价格竞争,会“被人家低看一眼”。
我国已是客车生产大国,难道还能允许一些企业不顾品牌形象和企业尊严,不负责任地生产被人低看一眼的“垃圾车”吗?要知道,靠这种短视行为获得的市场份额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就像五光十色的肥皂泡一样,很快就会消散。而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可能长期存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