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
即将在车展亮相的商用车 见习记者 李 清
2008北京国际车展即将开幕。尽管商用车从来不是北京国际车展的主角,但我们依然会从那些参展的商用车上感受到商用车技术、功能和时尚的变化趋势。我们将目前所了解的即将在北京国际车展上展出的商用车的图片和信息汇集起来,以便读者能先睹为快。
国内
国内一汽、东风、上汽、北汽、长安大的汽车集团携新车齐集北京。
在此次展会上,江淮格尔发H系列高端重卡将揭开神秘面纱。届时格尔发重卡将形成H、M、L三大系列,江淮股份公司也将成为国内重卡企业中产品谱系齐全的企业之一。
据悉,格尔发H系列新品,是融合当代欧美重卡先进技术,结合中国市场需求优化设计的,是格尔发重卡迈向主流重卡之路的又一阶段性成果。H系列重卡较L系列、M系列来说,在承传其优点的同时,又有相当大的突破。且外形亮丽,底盘匹配技术采用斜拉式悬架,承载力比直拉式更强、更完美。
动力方面H系列采用潍柴以及玉柴专供的国Ⅲ发动机。后桥装配安凯生产的468桥,该产品技术成熟,制造成本低,承载力达到13吨级。
除技术方面的优势外,H系列重卡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人性化。如轿车化的驾驶室设计、宽敞的内部空间、细腻的室内布置、大储物箱等。按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的气囊减震座椅,可以依据人体坐姿任意调整角度,舒适性更强,是H系列新品的标配。新设计的仪表盘,既美观又实用。
五洲龙房车、长城房车、中欧房车连同厦门金龙礼宾车等也将闪亮登场。
国际
此届车展的规模、参展人数、媒体、厂家重视程度均超出往年。德国大众集团、奥迪、斯柯达、宝马、Mini、奔驰;法国标致、雪铁龙雷诺;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铃木、富士重工;韩国现代、起亚等跨国公司不远万里的积极参与。
据悉,德国商用车巨头曼公司新品TGS/TGX将首次亮相中国。曼公司2009年销量将达到10万辆,而此次展出的新品TGS/TGX系列重卡将占到总量的一半。
亮点:豪华房车
“景在变,家未变”的奇妙境界将由此次房车展区来打造。展区设计简约、时尚、自然,并巧妙融入“梦想、和谐、新境界”的车展主题元素。
国内外房车企业集体亮相,无疑会成为展会精彩亮点。有来自德国的奔驰凌特假日风情房车、德福房车和美国的福特房车,雪佛兰房车等国外品牌以及国产品牌:五洲龙房车、长城房车、中欧房车连同厦门金龙礼宾车汽车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价值800万元的超豪华自行式A型房车。金龙房车历经三年精心打造,首次亮相国际车展。
房车露营展区也是迄今为止房车在国内的最大一次集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车业的社会认知度,推进中国房车业的发展。
高歌猛进的繁荣背后
重卡行业仍需直面三大挑战 本刊见习记者 李 清
近年来,我国重卡市场增长火暴,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新亮点。2007年重卡行业增速达到58%,销量突破48万辆。俄罗斯、越南、伊朗、阿尔及利亚……中国重卡今年仍将延续去年的强劲出口势头。
然而,有专家指出,中国重卡高歌猛进背后暴露出发展的三大短板,即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如果不加以改进,将会制约着中国重卡市场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创新能力仍待提升
纵观国内卡车业发展历程,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的下线,到此后长达几十年的缺“重”少“轻”,直至后来的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失败,现在的东风与沃尔沃商谈合资,中国重卡也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寻求做强做大之路。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斯太尔技术的引进开创了重卡技术合作成功之先河,那么之后的技术引进直到现在仍是我们技术革新的主要形式。但凸显的问题是:过于注重模仿,对新技术消化不足,技术人才也缺乏动力。最后,造成整个重卡行业创新能力的不足。
“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自主创新,更无从实现技术上的跨越,更无从与国外巨头竞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创新,技术引进的道路恐怕还得继续,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
近年来,消化吸收,再创新,已成为业内共识。重卡企业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已有所改观,但与国外巨头相比,中国重卡的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总成,尾气排放、整车的匹配性、可靠性等方面,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撑,中国重卡业还需努力。
售后服务缺乏保证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竞争进入到了全方位、多元化作战阶段,产品本身的差异越来越小,服务成为众厂商比拼的重要内容。为此,只有强调并发挥售后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优势,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记者曾对多家国内重卡的服务网点进行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服务硬件设施老化,现场流程混乱,服务人员态度恶劣,配件价格偏高,网点布局也不够合理。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的理念和意识严重滞后。
对比之下,沃尔沃卡车的“全金程服务”、“全动感服务”;奔驰卡车的“24小时服务”,这些跨国卡车公司在服务人员的培训上狠下功夫。从客户进入直至满意离开维修车间,跨国公司有着一套严格的流程控制。
市场人士也指出,“中国的卡车服务商,既要注重服务的形式,更要注重服务的实质。”从配件的供应、价格、服务人员的态度到提车的等待时间,中国企业需要向乘用车企业学习,也要向竞争对手学习。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仍处于以产品出口为标志的贸易方式阶段,售后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必然带来了一系列的产品和品牌问题。
据一些伊朗消费者反映,说HOWO车在伊朗遍地跑,但是“一件”难求,易损件更换等待时间过长,很多人对此持抱怨态度。
如何避免类似情况不再发生?是自建服务网络,还是借用别人的渠道,还是合作共建?如何更好地服务海外客户成为摆在中国车企面前的一道难题。
管理体系落后
在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CPI指数上行、人民币不断升值、外部融资愈发艰难的今天,重卡生产厂家面临着巨大压力。
显然,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
从企业内部看,大多数重卡企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企业内部的责任、权力、义务划分一直无法明晰,研发、采购、生产和市场调研严重脱节,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有效执行和运营。
从区域划分上看,由于地方企业与全国性企业从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管理上错综复杂,企业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售后服务等重复投入,造成资源的浪费。
即使是相同的技术设备,我们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还是大打折扣,与进口车相去甚远。我们如何才能向管理要效率?如何内部挖潜,降低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机遇也会“变脸”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使重卡行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不仅如此,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重卡的升级换代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专业物流和运输公司正飞速发展,为重卡业提出高标准。而节能环保的主流意识以及国Ⅲ标准的实施则直接催生技术的提升。
当然,国外重卡巨头早已虎视眈眈。虽然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一旦潜在的质量和服务优势认可转化为购买力,国产重卡拓展之路更为艰难。
掘金海外市场同样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否则市场很快失去。中国汽车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案例就很值得中国车企深思。中国重卡既要服务好客户,又要符合当地政策法规,做好适应性改变,并适时建立海外工厂,充分本土化,融入当地社会。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重卡企业,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实现从战略增长走向能力增长,才能把握住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增长带来的大好机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