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从俄罗斯退出组装”,这个话题是奇瑞高层最不愿意听到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事实。遗憾的是从今年3月起,俄罗斯媒体诸如此类的报道就接连不断地出现。如3月21日,著名网站lenta.ru就以“奇瑞公司可能落得没有俄罗斯组装车”为题发表看法,预测奇瑞将停止在俄组装,被迫从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整车。
10天后,3月31日,奇瑞的俄罗斯组装伙伴阿芙多托尔汽车公司在“俄罗斯报”发表声明,宣布由于卢布升值和美元贬值,双方决定终止汽车组装。“俄罗斯报”是一家专门发布政府法律、法规、法令、文告的报纸,选择这样的媒体发布声明可谓郑重之至。该声明也证明了俄媒体关于奇瑞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终止理由引发疑问
阿芙多托尔公司终止合作组装奇瑞汽车的理由可以有一千种一万种,但唯独不应该是“卢布升值和美元贬值”。这个理由十分奇怪,令人十分费解。
国际贸易常识告诉人们,卢布升值和美元贬值,对于俄罗斯进口散件组装外国汽车是大大的利好,是不可多得的大好时机。如果奇瑞汽车在中国国内宣布,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无法向俄罗斯继续出口散件组装汽车,人们倒可以理解和相信,因为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只是有利于减少中国的外贸顺差和缓解国际上的压力。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既然由于“卢布升值和美元贬值”,连享受免税的阿芙多托尔都无法与奇瑞合作继续组装汽车,那么奇瑞有甚么必要寻找伊热汽车厂重新组装汽车?须知阿芙多托尔公司位于加里宁格勒经济特区,可以享受关税优惠,而伊热汽车厂并无此优惠。难道优惠的条件下,由于“卢布升值和美元贬值”无法继续组装,而没有优惠条件的情况下,反倒可以继续组装奇瑞汽车吗?
停止组装的真正原因,双方心里都清楚,外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推敲。
但是,奇瑞汽车真的想拿30亿人民币去伊热夫斯克去投资组装汽车吗?抑或只是一种炒作而已?如果真的想要收购伊热汽车厂,那么对投资环境和各种风险有所估计吗?奇瑞是国营企业,对这笔30亿的大钱不能不认真地掂量掂量啊。
奇瑞去年大受欢迎
客观地说,奇瑞汽车是在俄罗斯的所有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最受俄罗斯老百姓喜欢的中国汽车,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组装的主力军。
希比利汽车出口公司自2004年4月起就一直在支持奇瑞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不管奇瑞是否还记得,这毕竟是事实,是无可抹杀的历史。
奇瑞进入俄罗斯最初的西伯利亚合作伙伴是我2004年介绍给奇瑞的,奇瑞负责俄罗斯事务的赵毅前不久在会见“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时回顾了这一历史。报道说,同在其它国家一样,在俄罗斯市场,起先奇瑞是希望依靠中间机构进行。2004年4月祝景成与奇瑞周必仁副总签署了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合作协议。
西伯利亚运输服务公司是2003年俄罗斯第一家进口中国汽车的公司,是我请进来的汽车进口商,他们共销售中兴旗舰皮卡2300多辆,中兴也成为进入俄罗斯的第一个中国汽车品牌。接着我们介绍给奇瑞。去年一年该公司销售奇瑞就接近6000辆。公司经理对奇瑞汽车赞赏有加,说如果不是经常断货,他可以卖到1万辆!“奇瑞奇瑞,买车排队”,此前我向媒体讲过这种情况。
奇瑞在莫斯科的经销商阿芙乐尔公司也是我2005年介绍给奇瑞的,它是法国“标志”在莫斯科的主要经销商ARMAND公司专门为销售奇瑞成立的全资公司。当时我的副手陪同俄方经理到上海车展专程拜访尹同耀先生颇费了一番周折,既请了一位与尹总有私交的朋友帮忙,又带了俄罗斯官方出具的引见函。俄方之所以这样积极,就是看好奇瑞汽车。
2007年俄罗斯组装的奇瑞汽车销售量达到37120辆,进入外国汽车排行榜高居第13名,使中国乘用车在俄罗斯进口车的市场份额从2%提高到3%。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一个突破,一个大的成绩。奇瑞给中国添了彩。
奇瑞何以终止组装
非常凑巧,组装奇瑞的阿芙多托尔公司也是我2005年3月邀请来华访问的。这个公司是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王俊文经中国俄罗斯中亚东欧学会会长李玉杰推荐给我的。
我陪同阿芙多托尔总裁谢尔巴科夫一行从北京的“北汽”开始,一直到南方各地考察访问。他们与中兴汽车签署了75000辆皮卡合同,可惜没有执行。他们先后三次来华,我全程陪同。又与南汽集团签署了组装跃进轻卡的上亿美元大合同。跃进至今一直在组装中,在阿芙多托尔的官方网站上设有“跃进”专栏。
阿芙多托尔公司在加里宁格勒经济特区,地位十分微妙。谢尔巴科夫曾任前苏联第一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席,人称“博士”,汽车的大行家,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曾到过该厂参加开业仪式。该厂一直享受特区免税进口优惠政策,但业界对此一直有异议。
阿芙多托尔公司的地位使之处在风口浪尖上,用俄罗斯媒体的话说,围绕着阿芙多托尔公司始终展开着“金钱和权利的角斗”。在这种情况下,奇瑞的组装就应该采取低调,十分注意自己的行动不要刺激俄罗斯的同行,特别是不要与伏尔加汽车对抗。我在许多文章中有过多次告诫,可惜真诚有益的话最不中听。
去年6月,我在哈洽会《中俄汽车市场论坛》上发言,题目是“中俄企业加强协作,共同打造中国汽车品牌”,就专门分析了奇瑞与伏尔加对决的处境和前景。我指出,“中国汽车在俄始终采取低价策略,与俄本土的同类低价车拼杀竞争,已引起俄业界的批评,继续走下去前景堪虞”。我告诫,“与本土汽车抢夺俄罗斯市场的中国汽车究竟能走多远,请大家注意观察。”
那时奇瑞已经孕育着危机,我当时刚刚从莫斯科回来,听到许多对奇瑞不利的传言。但那时奇瑞汽车卖的正火,我的发言拿奇瑞与拉达对比,提醒奇瑞,真是不合时宜。所以此后我在一篇文章中说,“当人们为自己的成绩沾沾自喜时,也许倒霉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久,俄罗斯车业开始采取联合行动,打击阿芙多托尔,要求取消其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奇瑞在俄组装20万辆的宣言无疑是导火线。当局者迷,奇瑞首当其冲,在阿芙多托尔组装也就只好停止。
收购伊热很不理智
中国媒体报道,奇瑞拟用30亿人民币收购伊热汽车厂。这个消息成为汽车媒体最近人人乐道的一波新热,但这又是中国媒体一厢情愿的炒作而已。据我多日在俄罗斯媒体搜索观察并请教俄国同仁,俄罗斯媒体没有这样的报道,他们也不相信奇瑞会收购伊热汽车。据相关人士说,顶多是合作造车和生产零部件。
中国很多事情都坏在扑风捉影的漫天炒作上。
伊热汽车厂的后台是索克集团,2005年9月我率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时与索克副总裁会见过。俄罗斯业界人所共知,索克与阿芙多托尔在组装韩国起亚汽车上是势不两立的对头。奇瑞在俄罗斯的成功无论如何也离不开阿芙多托尔的帮助与合作。换言之,没有阿芙多托尔就没有奇瑞的成功。不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多少分歧,但分手时应该像朋友那样告别。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性格和习惯。
买卖不成人情在。好说好散对奇瑞在俄罗斯东山再起有利,对树立奇瑞的形象有利。奇瑞与阿芙多托尔分手的消息还没有正式公开,奇瑞的首脑就上门去找阿芙多托尔的对头索克集团谈判新的合作,这使俄罗斯的局外人都难以理解,感到中国人的行为很奇怪,不合常理。奇瑞这样做,非常失策。
这也使人想起奇瑞在新西伯利亚首次尝试合作组装的历史。这个合作是州政府全力支持的,是州长托洛昆斯基引以为豪的项目,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过。但尝试因散件征收整车关税而失败。奇瑞草草收场,另找新欢。当地媒体报道的题目就是,“中国人抛弃了博伊卡(俄方总裁)”,报道认为,奇瑞有了加里宁格勒的阿芙多托尔新伙伴,就“背信弃义”,实在是“口蜜腹剑”。俄方闲置的汽车生产设备,至今还没有处理完。这个伙伴是我介绍的,我没有收到奇瑞一分钱佣金,但奇瑞却违约把佣金合同给了俄方,使俄国朋友对我产生误解与隔阂。
奇瑞不应该忘乎所以。奇瑞沉浸于去年的成功时,竟然忘记了他们在俄罗斯的主要对手是伏尔加汽车公司,是受奇瑞低价重压难以呼吸的拉达。伏尔加汽车厂是普京总统看重的俄罗斯民族汽车企业,它的背后是最有实力的俄罗斯军工集团。奇瑞离开加里宁格勒免税特区实质上是谁人之杰作,奇瑞应该心知肚明。奇瑞选择伊热汽车厂去合作,十分不自量力,过分看大了自己看轻了对手。
伊热汽车厂早就准备卖给伏尔加公司,只是条件没有谈拢。奇瑞作为第三者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给索克集团同伏尔加谈判增加砝码。奇瑞实在太天真,也不想想,伏尔加怎么可能让你如愿以偿卷土重来呢?!现在,伏尔加的股东雷诺和伏尔加一起准备收购伊热汽车厂的98%的股份,出价估计不超过5亿美元,约折合30亿人民币。伏尔加收购伊热后,用来继续生产韩国起亚汽车,并生产雷诺、尼桑汽车。俄媒体披露,下周伏尔加公司、索克集团、伊热汽车厂将举行三方会谈,草拟合作协议和商谈财务细节等。
如果像媒体说的那样,奇瑞真的想用30亿人民币收购伊热,请问:在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奇瑞的收购难道还有戏吗?
奇瑞在俄组装受挫,没什么了不起,天塌不下来,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的步伐也不会就此停止。现在奇瑞和中国车业应该想一想,俄罗斯已经停止166号文件下的工业化组装的审批,为什么大家还要前赴后继地去设厂组装?如果组装厂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组装车的成本高于整车出口,这是必须面对的法律和现实。
我建议,大家要静下心来,把奇瑞与阿芙多托尔的合作过程作为一个案例,认真分析奇瑞组装成败的前前后后,总结经验,取得教训,找准方向,以利再战。(作者:希比利汽车出口公司 祝景成)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