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汽车业内,上游原材料涨价会不会影响到整车厂家指导价上涨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甚至有人在互联网上散布某厂家要涨价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从长期着眼,中国汽车市场降价的大趋势很难撼动,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能多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短期看,不排除个别不善于成本控制的厂家有涨价的冲动(3月24日新华网)。
进入2008年春天以来,钢材涨价是否拉动汽车涨价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对于车市的价格走势也出现了“多空博弈”的格局。看多者认为,从去年开始的原料涨价尤其是钢铁和石油产品的涨价对汽车行业造成了严重挤压,今年造车成本上涨很快,加上过去连续几年的降价,部分汽车生产商已经无利可图,汽车涨价已势在必行。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随着国内近几个月来CPI指数的大幅上升,汽车涨价势态日趋明显。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1%,其中,消费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6.8%,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1.9%。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7%,其中普通钢材价格上涨18.9%至29.6%。因而,“CPI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说法不攻自破。
然而,看多者也不必过分盲目乐观。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决定汽车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材料在内的成本,同时还有竞争环境。对于消费者,车价仍是个敏感话题,加上近两年车价普遍下降,除非是汽车厂商集体涨价,否则仅几个品牌涨价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从汽车制造成本来看,除了钢材等原材料,还包括众多电子部件,目前电子部件价格并没有变化,因此CPI对于车价影响仍有限。
一般来说,国内产销量高的汽车厂家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相应降低,会由此抵消CPI上涨带来的影响。其实,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汽车厂家带来的压力并不是第一次。2005年五一黄金周过后,同样的原因也使国内车市“涨”声四起。“是不是车市降到底了、该涨价了”也曾经困扰过当时的消费者。但回头看,这只是个别厂家力图人为制造“车价拐点”、缓解竞争压力的伎俩。
近两年来,由于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许多新车普遍以增配减价为卖点。同一价位在近年中所能购买的新车明显呈现出排量更大、档次更高、配置更丰富的趋势,这意味着花同样的钱,消费者可以购得性价比更好的车。把现在的车价与2005年的车价比一比,把主流A级、B级车型现在的车价与国外汽车发达国家同等配置车型的价格比一比,今年国内车价该不该涨、会不会涨不言自明。
由于200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空前大膨胀,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而目前汽车竞争的主要手段还是价格竞争,同时一些车型还存在暴利现象,客观上也有降价的要求。经过了今年初的热销后,2月份国内轿车市场出现较大下滑。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议统计,当月国内轿车产量为357177辆,环比下降24.3%,而销量则达到326410辆,比1月份的销量缩水32%。
业内专家表示,之所以车市会出现“二月阴线”,很大原因是由于国际市场每桶石油的价格超过100美元,这使很多人预期国内汽油会大幅度涨价,因此推迟或取消了购买打算。另外,由于不少消费者寄希望于3月、4月可能出现的车市“价格战”,因此持币推迟购买,这就使2月份的车市与1月相比冷清了不少。虽然有业内人士认为车市会随着3月、4月的降价而回暖,但由于近来汽车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车市“价格战”的频率可能将越来越低。
不可否定,我国汽车行业目前是暴利与微利共存的时代,暴利者都是一些豪华车,它们轻易不会低头,微利者多是自主品牌,已经没有什么利润好让,因此大规模大幅度的降价也许不会出现了。但是说钢材涨价就会拉动汽车涨价也许有些言过其实。大家都知道,一款同样的汽车,在国内的售价往往比国外高,难道国内的成本比国外高吗?此外,汽车的价格不是完全由制造成本所决定的,而更多情况下是由市场决定的。这就是说,年内车价的拐点不太可能出现,温和下降也许是未来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的车价走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