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刚口述历史:赴日全面考察,启动一汽换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6:33  新浪汽车
李刚口述历史:赴日全面考察,启动一汽换型

图为汽车前辈李刚

  李刚口述历史

  北京

  2008年3月12日

  采访人:李安定

  文革结束后,1978年年初,我当一汽的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1979年,我是第一常务副厂长。1982年1月,当了一汽厂长。

  1977年,小平同志复出。开始批判“两个凡是”。这时候已经提出一系列的整顿,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时候我就感觉到身上的历史任务十分重大。因为当时我管的是厂里的发展规划、计划执行、扩散,形成六万辆的能力。要改变解放牌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状况,当时已经提出来了。

  我认为,一汽不只是产品的落后,企业的组织、管理、工艺一套东西,还是抱着苏联过去的那一套。许多世界先进的东西,我们不但不接触,而且很愚昧。文革前,我已经觉得卡车用汽油机不行。在世界上,除了苏联和美国,四吨车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用汽油机了,于是我跟汽车研究所所长张德庆——一位留德的老专家研究运用曼的球形燃烧室开发柴油机。因为这种柴油机可以燃烧菜籽油,也可以燃烧一切的植物油。(德国在30年代已经在柴油机上使用菜籽油了。)文革中,开大会批斗我,说我这个‘反动技术权威’“居然说柴油机上可以烧菜籽油。后来把我下放劳动了4年。打倒四人帮后,我一心让一汽从技术上翻身。

  1977年,有了一个机会。当时日本的11家汽车公司组成代表团访问中国,国家汽车局副局长胡亮让我全程陪同。11家汽车公司来的都是社长、副社长,非常有经验。带头的是三菱汽车的社长久保富夫。我带他们参观了北京,参观了一汽,参观了上海轿车,游览了西湖,基本对中国汽车工业概貌有了一个了解。

  他们看了以后,很直率地说,你们的管理实在太松散了,产量也实在太低。零件和半成品在车间像搓土豆一样拽来拽去。这怎么行呢?你们的产品,应该说从零件到成品都不合格。

  日本人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游览杭州时秋风习习,细雨蒙蒙,他们回国以后组织一个聚会,就叫“秋风会”,每年聚一次。

  当时,我们一起转了半个月,晚上就和他们闲聊,我已经感到和日本汽车工业确实差得太远。我们讲节奏生产,是最后产品总装配是两分钟一辆,还是三分钟一辆,人家从毛坯供应开始就是按节奏、按看板在供应;我们五一、十一放假时要检修一次设备,认为还是很有计划的,实际上人家是天天在保养,不但检修工在检修,工序工也在那里检查;苏联也强调产品质量,每个工序都要检查,日本提出来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

  我当时就想,不行,就这么和他们接触一次不行,我得去现场看。光我一个人去看不行,我们得有一帮人去看,要把他们的好东西全套挖出来,让整个一汽学习学习。

  后来我把这个意思对久保富夫提出来了,我说我们得去看看。久保富夫是二战中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对中国人有一种内疚感,所以他千方百计想要促成这件事情。他想了很多办法,关于费用的问题,中国去人的安全问题等。一汽当时的厂长刘守华也很支持,于是我找机械部的副部长孙友渔。孙说,好,我赞成,不去则已,一去就要成套去。我说不能一个厂去一个人,最好就是一汽全包。孙友渔说,你这个意见对,以前去的都是这个厂一个人,那个厂一个人,最后经验都散了。

  这样我在1978年去了两趟日本,二、三月份先去去踩点,五、六月份带着人去。刘守华是团长,我和总机械师王达勋是副团长,底盘、发动机,铸造、锻造,搞设备的,搞工艺的,搞质量检查的的,搞财会的,20多人,都是一汽的精英,去之前突击学习日语。一共11个汽车厂,每个厂大概呆一两个礼拜,很长的时间。我详详细细带着队伍看了半年。

  回国以后,把在日本学到的经验在全厂推广,无论节约资金,节约人力,工厂管理,质量提高,成绩都非常显著;QC这套东西也开始在工厂推行。然后二汽派人来学,重型派人里来学,上海派人来学,南京派人来学,在全国全行业普遍推广。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开始。好,我们就借着这个东风再推一下,请日本人来讲。1979年,发明丰田生产方式的大野耐一副社长被请来在一汽讲管理、搞示范。全国几个汽车厂都来人听。我觉得对中国汽车工业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就想了,让日本厂家帮助诊断诊断,一汽究竟该怎么改,要花多少钱。五十铃、三菱、日野几个厂都做了方案,用他们的产品,用他们的设备来改造,大概最少需要一、二十个亿。不得了,我们根本拿不出来。

  这个时候,我当第一副厂长,满心思就是一汽的改造,一是这么多的钱我无法解决,二是一汽必须改造。于是我决心自己开发。我也知道日本的底子,开发的手段、开发的程序我都知道了。我带着一帮人到美国转了一圈,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汽油机。四吨卡车还在用汽油机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美国比苏联先进,看了福特,还看了一汽发动机的老祖宗——万国(International)。

  回来以后我们决定搞一个性能超过美国、苏联性能的发动机,我们自己干。底盘、驾驶室车也自己干,就是所谓整车完全换型的解放141方案,从底盘到发动机全改新的了。进口一批外国设备,一共才用三个亿自己改造。1981年,141设计已经都搞好了。通过了厂内鉴定。(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叫做冯建全,现在70多岁了,还在吉利工作。)因为投资有限,垂直换型,也是当时提出来的设计原则。二战后斯大林汽车厂换型能做到,我们一汽也应该能做到。

  正在一汽第二次创业的紧要关头,一纸调令把我调到北京,担任中汽公司任总经理。调到中汽公司,对我很突然,据说是薄一波点名。我曾经为了一汽扩产六万辆换型的事情,找过薄一波,那时候我没钱,我争取他同意一汽动用折旧资金、大修资金,大概能凑个四、五千万的。然后再给一些银行贷款。后来凑足了,政府没拨款,82年以后一汽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事情作成了。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