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不仅在于价格的涨跌,更在于政府部门的威信。一些市民议论说,车牌是一种公共资源,是方便政府管理的凭证,怎能转变成增加公民负担甚至用于牟利的商品、投资品呢?
“既然车牌拍卖引来了两难和这么多疑问,那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去求变呢?”家住上海黄浦区的市民许顺利说。
道路资源管理,应少些“自助餐”
城市是一个道路资源有限的空间。如果把道路资源比作总量有限的“食品”,那么,要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其方式就不可能像“免费午餐”那样没有限制。
问题是,应当用什么方式去“限制”?
同济大学一位交通专家比喻说,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助餐”,只要付了和别人一样的价钱,就能敞开肚子吃,盘里剩下多少不必管;二是“点菜式”,估摸着胃口和口袋去点菜,浪费就少些。他认为,对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如果设定了“自助餐”方式,人们就容易抱着“该付的钱都付了,不吃白不吃”的心态,结果就会很浪费。同样,花钱拍得车牌的人,在不必要用车时,也可能受“不开白不开”念头驱使去占用道路资源。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凤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地落实“公交优先”就要减少出行者对小轿车的过度依赖,转变那种“买棵大白菜,也要开小车”的出行习惯。
“对城市道路资源,应当实行‘需求管理’,也就是多一些‘点菜式’,少些‘自助餐’。”上海汇盈咨询公司分析人士高深认为,世界上像上海这样地域不大但汽车保有量较大的城市也不少,如伦敦、纽约等,这些城市是用“道路拥挤收费”的方法来限制车辆使用的,“这种方法就是一种‘点菜式’,你的车在拥堵地区进出了几回,占了多少时间,就该付多少费。这样就不能‘不开白不开’了。”
一些人士认为,上海车牌拍卖传来“淡出”声,表明了城市的治堵思路,正从囿于“该不该限制私车拥有”之争,拓展到新层面寻求新突破。
上海在2007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将“通过实施全面的交通需求管理,综合利用价格、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控制个体机动出行的快速增长和弹性出行需求,并引导需求的合理分布,以适应车辆的管理政策从‘限制拥有’向‘限制使用’的转变”。
这一基于“需求管理”的转变,也许包含着从“车牌拍卖”到“道路拥挤收费”的转身。而摆在管理者面前一个同样重要的任务,显然应当包括切实降低公交出行成本,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