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而言,在铁矿石资源问题上,留给中国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多了,中国应加速的不仅是步伐,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球竞争意识。
那些曾经四处寻找买家的矿业公司,还有那些曾拒绝购买机会的政府和企业,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短短十多年之后,铁矿石就从买方市场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卖方市场。
铁矿石价格年年“涨涨不休”,2005年涨价幅度71.5%、2006年涨价幅度19%,如此增幅,已经拉紧了市场的神经。现在,发生在矿业巨头之间的并购,更是让这个市场上的买家们坐卧不宁。
在截止日之前,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全球第二大铁矿石企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终于公布了对其竞争对手——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铁矿石企业力拓(Rio Tinto)的正式收购方案,但再次遭到力拓董事会的拒绝,而且力拓计划提出反向收购要约。
这已是必和必拓与力拓收购案的第二回合。去年年底必和必拓向力拓提出并购建议,遭到力拓董事会的拒绝。同样反对这场并购案的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如国际钢铁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本钢铁团体等等。
中国方面也不例外。春节前,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以145亿美元共同购买力拓12%的股份。中铝的举动背后闪现着政府的身影,自去年11月开始,有关部门曾数次召集大型钢厂、有色金属龙头企业等在京开会,专门商讨如何应对“两拓并购案”。
中国政府的紧张可以理解,必和必拓、力拓和全球第二大矿业集团巴西淡水河谷(CVRD)三家垄断了全球近70%的铁矿石资源,如果一旦必和必拓并购成功,垄断地位将加强,更能左右定价权,甚至在世界经济放缓的情况下,矿业巨头都可以维持高价。也正因为这样,必和必拓才会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并购。跳出“两拓并购案”本身,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政企积极参与的背后,是中国在全球铁矿石资源上参与度很低的窘境。
铁矿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曾是买方市场,中国也曾有很多机会介入其中。1987年,中冶进出口公司与哈默斯利铁矿公司(Hamersley)合作开发恰那铁矿,却因为中方要每年包销1000万吨铁矿石,备受国内有关人士的质疑。90年代,南非最大铁矿公司希望与中方签署铁矿石长期供货协议,中方却拒绝了。此后,中方又相继错过入股世界第五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MBR公司、澳大利亚FMG铁矿公司。
当时错失种种机会,原因自然很多,其中不少理由直至今天还常常听到,比如铁矿石是公开市场价格,很多铁矿石资源的物理所在地在国外,收购之后会受到当地法律等很多制约,如果要介入就应该控股,否则没有意义等等。
这些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的理由,在铁矿石巨头垄断市场、价格年年上涨、中国处于话语权弱势地位的今天,都显得苍白无力。不客气地说一句,当时的看法主要还是缘于短视,认为这是买方市场,不必着急,如果在交易中“吃亏”了,那才是大事,却偏偏没有看到未来的趋势,直到铁矿石转为卖方市场,中国对铁矿石需求越来越大,海外资源贫乏的问题凸显出来,观念才有所转变。但这更多是应急,而非未雨绸缪。事实上,此次面对“两拓并购案”,大部分政府官员和市场人士都认为中国应该参与其中,这正是对当时看法的最好修正。
客观而言,在铁矿石资源问题上,留给中国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多了。国外矿业巨头并购的脚步正在加快,除了焦点中的“两拓”之外,淡水河谷也欲并购瑞士矿企斯特拉塔(Xstrata)公司,虽然目前在价格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双方在加拿大等地还在进行多项采矿合作。
中国应加速的不仅是步伐,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球竞争意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视野必不可少,如果只关注本国因素,恐怕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由于中国企业对外大笔金额交易往往需要政府的批准,因此不但企业要有全球意识,政府更要有,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陷入被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记者 黄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