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八代雅阁的荣耀:3.5升V6 VCM发动机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0:36  新浪汽车

  3.5升V6 VCM发动机,它将取代上代雅阁(参数配置 图库)的3.0车型。280hp的最大马力,使之成为雅阁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发动机。具备i-VTEC技术(上代3.0只是VTEC)和VCM可变气缸管理系统,其中VCM系统可以在3缸、4缸和全6缸工作模式间自动切换:在车辆起步、加速或爬坡等需要大动力输出时,全部6个气缸投入工作;在中速巡航和低发动机负荷时,系统仅运转一个气缸组,即3个气缸;在中等加速、高速巡航和缓坡行驶时,发动机将会用4个气缸来运转。通过这种气缸“偷懒”的工作方式,这款3.5L发动机的油耗比上代的3.0L车型还要低了7%。

图为
图为3.5升V6 VCM发动机

  大家应该会对这个可变气缸系统感到新奇,其实这是由美国车厂最先应用的技术,克莱斯勒的5.7L HEMI V8发动机、国产别克君越(参数配置 图库)的3.0L V6都有类似技术。但本田这套系统的优点,一是可实现3、4、6缸三种工作模式(过去对手的都只是关闭一半气缸);二是行车中介入积极,在3缸或4缸的“经济模式”下,仪表上会亮起一个“ECO”灯提示驾驶者,实际试驾中看到这个灯亮得还是挺频繁的,基本上只要一将油门抬起超过1秒钟,就会立即进入ECO状态。照这种情况,雅阁3.5L的省油效能确实应该低于同排量车型;优点三是系统的切换很自然,ECO灯亮起和熄灭,你不会感觉到任何差异,发动机声音和畅顺性也没有任何不同,可见本田这套技术做得相当完善。

  带3级可变气缸管理(VCM——)的i-VTEC

  配装自动变速箱的雅阁单顶置凸轮轴V6发动机提供了带VCM的i-VTEC——。将该款配装自动变速箱的尺寸更大、动力更强的雅阁V6与其尺寸较小、动力较弱的前代机型相比,在采用相同测试方法的条件下,前者实际上能达到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如果采用EPA2008新方法计算,雅阁V6四门版可达到19/29 mpg的“EPA城市道路/公路”燃油经济性。这意味着,两款车均采用相同的2008方法计算时,新款雅阁的比其前代提高了1 mpg(城市道路)/3 mpg(公路) 。

  VCM工作原理

  为了提高配装5速自动变速箱的V6发动机的燃油效率,采用了新一代的本田VCM。这是VCM首次应用在非混合动力的雅阁车型上。以前的VCM系统是在3缸与4缸工作模式间切换的,与此不同的是,雅阁VCM系统能够在3缸、4缸和全6缸工作模式间切换。

  在车辆起步、加速或爬坡等任何需要大功率输出的情况下,该发动机将会把全部6个气缸投入工作。在中速巡航和低发动机负荷工况下,系统仅将运转一个气缸组,即三个气缸。在中等加速、高速巡航和缓坡行驶时,发动机将会用4个气缸来运转。

  借助三种工作模式,VCM系统能够细致地确定发动机的工作排量,使其随时与行车要求保持一致。由于系统会自动关闭非工作缸的进气门和排气门,所以可避免与进、排气相关的吸排损失,并进一步提高了燃油经济性。VCM系统综合实现了最高的性能和最高的燃油经济性-这两种特性在常规发动机上通常无法共存。

  VCM通过VTEC系统关闭进、排气门,以中止特定气缸的工作,与此同时,由动力传动系控制模块切断这些气缸的燃油供给。在3缸工作模式下,后排气缸组被停止工作。在四缸工作模式下,前排气缸组的左侧和中间气缸正常工作,后排气缸组的右侧和中间气缸正常工作。

  非工作缸的火花塞会继续点火,以尽量降低火花塞的温度损失,防止气缸重新投入工作时因不完全燃烧造成火花塞油污。

  系统采用电子控制,并采用专用的一体式滑阀,该这些滑阀与缸盖内的摇臂轴支架一样起着双重作用。根据系统电子控制装置发出的指令,滑阀会有选择地将油压导向特定气缸的摇臂。然后,该油压会推动同步活塞,实现摇臂的连接和断开。

  VCM系统对节气门开度、车速、发动机转速、自动变速箱档位选择及其它因素进行监测,以针对各种工作状态确定适宜的气缸启用方案。此外,该系统还会确定发动机机油压力是否适合VCM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以及催化转化器的温度是否仍会保持在适当范围内。为了使气缸启用或停用时的过渡能够平稳进行,系统会调整点火正时、线控节气门的开度,并相应地启用或解除变矩器锁定。最终,3缸、4缸和6缸工作模式间的过渡,会在驾驶员觉察不到的状态下完成。

(编辑:孙磊)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