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是市场营销的四大要素之一。中国汽车销售和售后渠道经历了计划经济的统配统销,以及市场经济初期的特约代理制,到加入WTO后的4S为主体的模式,汽车销售和售后渠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就推动汽车销售和售后渠道网络发展和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量来分析未来汽车渠道变革的方向。
顾客需求变化使中小城市成为新的增长点,真正区域市场正在形成
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过去近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汽车消费群体迅速成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按照新华信汽车城市分级指数,我们将地级以上城市按照汽车消费能力分为五个级别。从分城市新车注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5个一级城市,年均增长速度为10.6%;以西安、武汉为代表的13个二级城市,年均增长速度为18.1%;以长沙、郑州为代表的14个三级城市,年均增长速度为26.0%;以呼和浩特、银川为代表的33个四级城市,年均增长速度为25.0%;以玉林、蚌埠为代表的219个五级城市,年均增长速度为29.0%。由此可以看出,新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三级、四级和五级城市,市场增长点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这个转变会使4S店的分布发生很大的调整,用以满足三级、四级城市,甚至是五级城市的需求。
在未来,当中国三、四级城市成为销售重点以后,真正的区域特点才真正显现出来。我们可以把整个中国比作整个欧洲,可以看到,像欧洲北部的德国和南部的意大利,很像我们的东北三省和广东;如果将上海比作巴黎,西部地区可以看作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随着三、四级城市成为新的重要市场,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及消费特点的差异会变得愈加突出和明显,区域化的特点将更加突显。渠道的网络策略、市场策略,甚至商务政策也必须去适应这种变化,做出调整和变革。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普及率的提高,汽车消费人群的分层特点开始真正显现,也就是说不同的群体之间生活方式、追求的标准正在更加明显区隔开来。这个区隔的过程就会使目标群的特点更加显现出来。因此对一些生产多品牌的厂商,或者生产全系列产品的厂商在分品牌销售上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
未来由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驱动,一方面渠道网络将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渗透,另一方面将推动出现更多的的分网经营模式。
厂商的意志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软件统一超过硬件统一,区域经销商出现
从1999年广州本田的第一个4S店诞生,4S模式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不同品牌的4S在各大中城市的不断涌现,4S模式也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何平衡经销商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问题,是厂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随着三、四级城市需求的启动,厂家在渠道网络布局上就要作出调整,向中小城市延伸。不调整的结果一定是坐失高增长的市场。但是,如果在三、四级城市抑或在部分五级城市铺设渠道网点,经销商能否盈利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中小城市一年的汽车销量仅仅只有几千台,如果经销商不能尽快盈利,渠道网点向中小城市延伸必然受阻。
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渠道网点,但不增加投资主体,就是鼓励有实力的经销商可以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建店,允许经销商在一个区域建设和经营同一品牌的多个店。这样就可以平衡经销商短期收益和未来收益。同时,这一趋势也符合部分经销商做大做强的愿望。
面对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的市场环境,厂家的渠道策略要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让经销商的投资更趋合理,让消费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渠道形式更加灵活,将4S建设的硬指标更多地转化为软指标,也就是将硬件统一转化为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流程的统一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也对经销商的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硬件统一更多地是资金投入,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软件统一不仅要花钱,更需要在服务标准、流程的建立、改进和实施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许多汽车厂商年度销售和服务精英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显然这种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性的。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将在渠道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数据管理延伸至二次开发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过去几年,汽车厂商通过CRM系统,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跟踪,有效地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水平。企业正在把以提升满意度为出发点的数据管理延伸至顾客二次购买需求的开发。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技术条件更加成熟,过去购买一台小型机要一百万元左右,现在一台小型机的价格只有十几万元,通信和网络已经覆盖更广,而且越来越便宜;二是很多汽车厂商已经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客户数据信息,包括现有客户情况、产品购买和使用情况(客户购买时间、方式、金额,以及维修保养频率和花费等),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筛选、匹配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实现二次销售线索挖掘、客户价值细分和客户保留等功能。数据库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手段,在降低大众传播营销成本的同时,可以有效建立厂商同客户之间的稳定、长期的良好关系。
新竞争者的加入促进各类渠道模式定位更加清晰
2007年汽车产销将接近900万辆,很快将突破1000万辆的年销量,同时接近5000万的汽车保有量,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进入到汽车销售领域和售后服务领域。销售领域的汽车交易市场、汽车超市模式将继续快速发展和壮大;售后领域除了传统的汽车修理厂外,陆续出现了米其林,AC德科、博世、中车汽修、爱义行等连锁快修模式。另外,在很多非常小的细分市场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服务商,比如在杭州有一个企业叫“小拇指”,专门做快速补漆,现在已经超过200个连锁店。
根据我们的调查,从2006年至今,在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上所投入的风险基金累计达到了80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6亿左右的人民币,看上去这笔资金很小,但是风险基金一般占企业资本的比例很低,所以推动力量是很大的。这些风险基金的进入,使小公司的发展路径和过去企业的成长模式完全不一样,过去是小步启动,滚动发展。现在这些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的视野、战略视野、发展视野,发展速度会远远快于早期的传统公司。
而且,这些风险基金的进入也为那些一直希望进入中国的国际上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的巨头进入中国埋下伏笔。由于这些资金在中国的运作,国际大型的汽车服务及售后领域巨头可以更加容易进入中国。
这些新的竞争者会从现有主渠道争夺消费者,同时对4S主渠道模式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市场变化将推动政府立法
政府立法基本上滞后于市场发展。政府立法的根本作用是:规范竞争、消除垄断、保护消费者利益。2002年2月5日,欧盟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欧盟汽车销售新法规》,其目的就是通过政府干预,加速欧洲汽车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新法规强化了经销商的独立地位。
从欧盟的汽车销售新法规可以看出,当在生产企业、渠道商和消费者三方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倾斜时候,政府需要出台新的立法或修订过去旧的法规,以平衡三方利益,促进汽车销售渠道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上述五个驱动因素的分析,我认为中国未来汽车渠道发展方向是:
第一是汽车渠道变革厂商仍为主导,但是单一品牌经销商出现区域化和规模化趋势。
厂商为主导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现状和法律环境所决定的。同时,厂商持续不断的产量增长要求,以及对中小城市的覆盖度的要求,使得对经销商经销网点的需求在持续增加;而部分经销商本身也在开始有做大做强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未来会进一步协调和调整,需要达成共识的是既解决网络覆盖问题,又能实现厂商和渠道的共赢。
第二是渠道多样性显现
毫无疑问,现在和未来,特别是未来,随着市场的更加细分和保有量规模的迅速扩大,渠道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三是专业分工开始
销售和售后由统一再次走向分离,而汽车售后服务专业化经营力量逐渐加强。
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总裁兼联合CEO 林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