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政:“合资自主”与“自主合资”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09: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广州本田为代表的汽车合资企业,开始创建自主品牌的尝试;传统的自主品牌企业哈飞和奇瑞,却先后走上了合资道路。近来,围绕汽车行业的“合资自主”与“自主合资”两种现象,业界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

  为“合资自主”叫好者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有了丰厚的积累,发展自主品牌绝不能把合资企业排除在外;广州本田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技术层面的适应性改造、本地化开发,发展到打造全新品牌,是合资企业自主创新质的飞跃,也为其它合资企业树立了榜样。

  质疑者却指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纯正的自主品牌,不管资本结构如何多元化,在品牌主权上却是独占性的;合资企业推出的所谓自主品牌,中方合作伙伴只享有50%的控制权,无论它的商标如何中国化,从本质上看还是个混血品牌。因此,合资企业提升本地创新能力应大力提倡,但要不要推出新的所谓自主品牌,却要遵循市场导向,否则难免有做秀之嫌。

  针对“自主合资”,业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悲观派认为,自主品牌企业争相合资,是项“危险的游戏”。从国内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历史经验看,一方面,躺在合资温床上极易产生对外方的依赖,甚至有可能导致自主品牌的荒废;另一方面,虽然合资公司中外双方股比为50∶50,但话语权却归属导入技术的外方,在这种架构下,不仅“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意图很难实现,自主品牌甚至有屈从于资本意志,将辛辛苦苦积攒的创新能力纳入外方体系的风险。

  乐观派则认为,发展自主品牌与合资合作并不矛盾,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以奇瑞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并处于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拓展的转折时期。而自主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绝不能排斥国际间的合资合作。与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初期技术匮乏、基础薄弱、市场狭小不同,如今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研发实力、市场规模以及品牌知名度,也初步具备了掌握合资合作话语权的实力。自主品牌完全可以通过全价值链上的合资合作,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核心技术影响力,并最终提升品牌价值。

  其实,“合资自主”也好,“自主合资”也罢,都是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产业创新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政策导向和舆论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汽车企业对自主创新理论和模式的探索和丰富。其中,既有外方合作伙伴对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同和肯定,又有中国汽车市场强劲增长的推动,还包含了中方日益觉醒的自主意志。

  理性看待“合资自主”与“自主合资”,需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的资本与技术合作,创造性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自主品牌迅速由区域品牌迈向国际名牌的必由之路。同样,对于合资企业提升本地化开发水平的尝试,业界也该给予更多的宽容与鼓励。毕竟,不管是否推出了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不管中方对这个新品牌的主权是否具有独占性,本土研发积累下来的一套完整研发流程、标准、数据等核心知识,以及培养出的一个成熟的研发团队,将成为合资企业甚至中方母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

  理性看待“合资自主”与“自主合资”,还需要发展的眼光。也许,“合资自主”的前期车型受制于企业的技术积累,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出色。甚至,从价位看,合资企业的新品牌,很可能会对目前的自主品牌形成正面冲击。不过,从长远看,从相对低端入手,并不意味着合资企业自有品牌就是低端、低价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外部的竞争,也有利于推动自主品牌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和品牌含金量。同样,自主品牌企业进军欧美主流市场、提升品牌形象,也非一日之功,合资初期,未必能看到显著的效果,但是,只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谁能说,明天的奇瑞就不是今天的丰田呢?(王政)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