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消费地理 汽车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 18:15  新浪汽车

  众所周知,2006年中国以720多万辆的汽车消费量超越日本,列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以年均20%以上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消费量将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持续的高增长令全球瞩目。而目前较低的汽车千人拥有量、不断增加的收入和持续下跌的车价,都在刺激着这个市场创造出更加诱人的销量数字。

  然而中国汽车市场远不只是“巨大潜力”和“高速增长”就能简单概括。由于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目前不足30辆,汽车普及率还很低,首次购车是汽车消费的主流人群,占汽车购买者的80%左右,使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变化最快的市场。中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不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性,造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高度复杂、多元化和梯度发展的特征。可以说汽车消费地理是汽车企业面临的新的课题。

  新华信从2001年开始进行中国汽车用户消费形态研究。调查内容包括:车辆购买行为、使用行为和更新行为等汽车消费行为,以及汽车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特征。随着每年新车投放的增加,以及每年汽车新增注册用户的增加,我们的调查样本量和覆盖城市也随之增加,到2006年,为了确保研究成果更准确真实地反映中国车主的状况,共选取了全国24个不同级别城市进行调查,调查覆盖中国市场127款量产车型,共计15000个车主。

  新华信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区域消费者对车型、车辆档次、装备需求和对车系品牌偏好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中小城市的消费观念大约落后大型城市三年左右

  通过不同级别城市车主价值观比较发现,大型城市车主强调个性,中型城市车主看重身份地位的体现,而中小型城市车主在意全面成本和社会归属。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城市一年内购车的车主更看重强调个性彰显,1~2年内购车的车主,看重身份地位和社会归属,而3~5年的车主则在意社会归属和性价比。由此看来中小城市的消费观念大概落后大型城市三年左右。

  与大城市相比 中小城市购车行为更为慎重

  不同的气候土壤、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孕育出形态各异的汽车消费者,

  在针对24个城市汽车用户购车行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城市汽车市场更加成熟,车主在购车过程中光顾的经销商少。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城市车主在购车过程中平均光顾的经销商2.4个,大型城市车主平均光顾经销商1.7个。而经销商实力与促销行为成为车主选择经销商最为看重的两大因素。

  与2005年相比,国内车主在购车时看重因素变化较大,对车辆安全性、油耗和售后服务的看重程度增加明显,而对价格、品牌和外形设计的看重程度有所下降。这说明,在竞争激烈车型逐渐丰富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车行为更为实际。

  区域市场汽车增长速度发生分化

  从不同区域乘用车新增注册量看,2006年北京、上海和广东汽车消费市场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率开始放缓,三地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浙江、江苏、山东和四川汽车消费市场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河南和内蒙古等地区则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区域正处在市场成长期,增幅虽大,但基数较低,销售增加的绝对量还不大。

  各区域购车需求和品牌偏好显著不同

  由于不同城市地势和道路条件不同,对车型排量需求以及对SUV的偏好有很大的不同。调查显示,不同区域消费者对电加热座椅、自动恒温空调、自动变速箱和真皮座椅的接受度有明显不同,然而这些配置在很多车型是豪华版的标准配置。我们都知道南方用户很少会有机会使用电加热座椅,但是,如果不要电加热座椅,那么只能选择标准版,可能要在动力性、操控性,以及安全、娱乐装备上相应降低。消费者要么多花冤枉钱,为不需要的装备买单,要么降低购车档次,放弃部分需要的配置装备。除了装备上的需求差异,通过对新车注册量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区域消费者对车系品牌的偏好也存在不同。这从不同车系的区域版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北方大部分地区认同大众车系,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日系产品更加偏好。

  中国汽车消费地理特征远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了。希望本文能够引发汽车企业对中国汽车消费地理的思考,充分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的区域差异。只有充分了解这种区域需求差异,才能在中国这个多元复杂的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疆界,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新华信总裁 林雷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林雷专栏专题

汽车调查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