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汽车业格局步入中调期 合资重组题材不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17:26  南方日报

  过剩产能将得到释放

  股市正在进入“中调”阶段,汽车业格局也正在上演着历年来罕见的调整阶段。与汽车业初期格局调整不同的是,此轮“中调”却是由当年的“丑小鸭”——自主品牌充当主角。

  在奇瑞、哈飞、长丰等寻觅到跨国巨头之后,它们是否能借助“跨国婚姻”成为“金凤凰”呢?与此同时,国内大集团军也正在暗流涌动,上汽与南汽的并购案能否诞生中国车市的超级航母呢?经过此次“中调”之后,这些都值得外界期待。

  与股市“中调”带来夏日“寒流”不同的是,这轮汽车业“中调”中,合资、重组的题材不断上演,汽车业的产能被进一步盘活,一直笼罩在“产能过剩”阴影中的汽车业,有望在近期避免被“宏观调控”。

  超级航母将诞生?

  从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在上海车展上公开向南汽抛出橄榄枝后,上汽与南汽之间的江湖传闻满天飞。从最开始罗孚项目的资源整合,到上汽、南汽的合作,最后发展到目前的上汽与南汽合并传闻,在短短3月间,双方主角——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一家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厂商——似乎在“驾驭”着中国汽车业前所未有的并购案,中国汽车业超级航母即将浮出水面。

  据传,7月3日至7月6日,以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总经理俞建伟、MG名爵项目总指挥张欣等为首的南汽代表团访问上海,迎接他们的是以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总裁陈虹以及上汽汽车总经理王晓秋等为首的上汽集团谈判代表,上汽和南汽借此在上海进行了首轮正式谈判。而双方的切入口将是罗孚项目的发动机。

  事实上,上汽和南汽分别收购罗孚剩余资产后,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难题。上汽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知识产权与发动机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南汽遇到的是资金问题。如果两者结合,将可以完美地弥补各自短板,这对于国有汽车资产的壮大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因此,上汽与南汽的握手言欢、共商合作,其幕后的推手将很可能是两地政府以及国家有关主管部门。

  在上汽南汽开始拉开并购的谈判序幕之际,国内集团军也已经悄然于近期完成了新一轮的跨地区收购重组行动。其中,南方汽车斥资80亿元与太原市政府合作重组山西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太原举行了南方汽车(太原)重汽生产基地奠基仪式,预计2008年底建成投产。而上汽依维柯红岩三方也在重庆正式启动商用车项目。

  除大集团军之外,各地汽车企业也纷纷上演重组好戏。浙江众泰收购江南汽车70%股权,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轿车生产资格。辽宁曙光、丹东黄海和常州长客也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

  自主品牌迎来新合资时代

  除重组之外,汽车业在过去半个月最受注目的时间莫过于两大自主品牌分别牵手跨国巨头,开始了自主品牌的新合资时代。

  上月底,奇瑞与美国克莱斯勒集团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奇瑞在中小型汽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和克莱斯勒公司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开拓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至此,中国汽车业OEM模式正式诞生。此前曾一度宣称不与国外汽车企业合资的奇瑞,这次“攀上”克莱斯勒,而且还有可能与另外一家跨国巨头——菲亚特进行类似合作。据传,奇瑞将有可能代工菲亚特旗下的高档品牌阿尔法·罗密欧,甚至存在着合资的可能性。

  与奇瑞一样高举自主品牌的哈飞汽车也同时牵手跨国巨头。日前,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与哈飞汽车集团正式签署了旨在研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可行性的理解备忘录,双方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在深圳生产PSA集团下的轻型商务车。

  而在去年,吉利汽车已与英国锰铜公司合资在上海生产伦敦黑色出租车。长丰也确定将与三菱合资生产轿车。由此一来,自主品牌中真正“独善”于合资潮的厂家越来越少,比较大的企业只剩下江淮、比亚迪等寥寥几家。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这些自主品牌有多少能够避免陷入合资企业中被外方控制的“潜规则”当中呢?这成为这一轮汽车业“中调”留给外界最大的悬念。

  跨国巨头最后布局

  正因为找到了奇瑞、哈飞、长丰等自主品牌作合资伙伴,跨国巨头“后进者”在中国市场完成了最后布局。至此,三菱将拥有东南汽车、长丰两大伙伴;PSA也终于打破了只与东风合资的格局,用尽最后一个合资名额。

  另外,在中国市场表现最糟糕的菲亚特汽车集团,也正在试图扭转颓势。日前,有消息称,经多方调解,南汽集团与菲亚特汽车集团达成一致。南汽集团、菲亚特汽车集团分别拟追加近30亿元投资,以加快南京菲亚特的发展。6月初,菲亚特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基翁内赴中国,与南汽集团谈判,双方一度传出要“分手”。

  此前,菲亚特汽车集团曾打算5年内陆续向南京菲亚特投入5亿欧元,以实现其2010年产销30万辆的战略目标。作为让步,菲亚特汽车集团仍将派朗的后续车型中级车D200放在南京菲亚特生产。

  从市场格局分析,“6+3”跨国汽车巨头几乎已经用完了在中国市场的两个合资名额,而同样留给外国汽车企业的合资方也越来越少。经过新一轮汽车格局的“中调”,外加一家跨国巨头拥有国内两个合资伙伴的情况,中国汽车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全新的竞合时代。

  观察

  巧妙化解产能过剩难题

  这一轮的汽车业“中调”,将对车市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从这些重组合资案例中可以窥视出,汽车业产能正在得到相当大程度的优化利用。“中调”将有望掀开一直戴在汽车业头顶上“产能过剩”的帽子。

  此前,发改委官员曾发出警告称,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有的整车生产能力每年约800万辆,加上在建生产能力220万辆,建成后年产能累计将达1020万辆。按照每年增长10%的速度计算,2010年将达900万辆左右。若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多。

  针对这一说法,不少分析师认为,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是产能如何盘活的问题。而这一轮的合资、重组潮将在较大程度上消化此前富余的产能。例如,PSA与哈飞的合资生产基地选定深圳,此前哈飞基地产能拥有一定的富余,而在PSA导入车型之后,该基地产能将得到充分的利用。

  记者 乐国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