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土车企创新合作 新一轮汽车整合大幕拉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01: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今的产业环境、本土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谈判筹码,与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简单沿用以前50∶50的股比关系组建合资公司,已经被证明很难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初衷。能否采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为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搭建一个共赢平台,关乎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

  6月15日,历时三年艰苦谈判的上汽联手依维柯重组重庆重汽商用车项目,终于瓜熟蒂落。在重庆江北开发区,由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上汽与依维柯50∶50合资成立)持股67%、重庆重汽持股33%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建设规模为年产4万辆商用车,总投资为47亿元,一期项目2008年10月建设完成。

  新成立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只是近年来国内汽车行业重组、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在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出台之后,汽车行业新一轮整合的大幕已经拉开。

  跨地域重组初露曙光

  “南汽对外合作的底线是共同运作好MG名爵项目,是否让出控股权,完全可以视具体情况商谈。”日前,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首次就上汽南汽合作事宜公开表态。

  此前,在4月举行的上海车展上,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向媒体公开表示,期待与南汽有序竞争、合作共赢。他说,“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希望联合,就是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国有资产的高效运作,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有益,对消费者有益。”之后,上汽集团部分高层赴南京,与南汽进行了收购MG罗孚后的首次正面接触。

  上汽与南汽曾经在收购MG罗孚项目上互为竞争对手,并且一度因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剑拔弩张。但是,上汽拥有雄厚的资金、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与世界接轨的研发能力,南汽拥有现成的发动机和整车生产线、MG等国际知名品牌,双方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上汽与南汽能撇开以前的恩怨,摈弃狭隘的地方利益,本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从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大局出发,完全有可能实现双赢,并将开拓国内汽车企业集团间联合重组的新篇章。

  一汽重组天汽、上汽联合通用重组五菱、东风悦达起亚三方合作……在2002年前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曾相继交出过战略重组的“答卷”,国内汽车行业也掀起过一次兼并重组的高潮。这轮重组充分利用了国内现有资源,杜绝了另起炉灶,既节省了投资,减少了重复建设,又为三大集团做大做强赢得了时间。

  5年过去了,中国汽车产业成功度过了加入WTO的5年过渡期,国内汽车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汽车自主品牌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何实现本土汽车工业的新跨越,已成为一道绕不开的课题。而推进汽车生产企业联合重组,尤其是在关键零部件开发、新能源技术、共用产能等领域加强合作,是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上汽、依维柯、红岩三方合作的“中中外”模式,为新一轮跨地域联合重组拉开了序幕。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没有重庆市政府的开放式心态和大力推动,重庆重汽与上汽联手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重庆也有自己的汽车工业集团。由此可见,跨地域重组的内在动力即使来自市场,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新合资项目呼之欲出

  “在中国,PSA(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可能是唯一拥有一个合作伙伴的外国汽车制造商,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三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停止与哈飞的商谈和接触。我们在哈飞结识了很多有能力、有魄力和有远见的人,我们都成为了朋友,但我们不可能和所有的朋友都结合。”

  日前,新任标志雪铁龙集团中国事物部部长杜森的一番话,再次将PSA在华寻找第二合作伙伴的意愿抛了出来。三年前PSA与哈飞甫一接触,其合作伙伴东风汽车公司就明确表示了反对。此次杜森略显暧昧的表态,是PSA首次公开承认接触哈飞。而新上任的杜森,也被业界认为是推动PSA在华寻求第二个合作伙伴的主力人选。

  像PSA一样在华合资战略调整的跨国公司,远不止一家。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长丰汽车董事长李建新表示,与三菱合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继三菱曲线进入东南汽车之后,长丰三菱合资项目也日渐明朗。

  5月初,在Linea土耳其全球上市发布会上,菲亚特集团CEO马基奥内公开对在华合作伙伴南汽表示了不满。他还透露,为实现2010年在华生产30万辆轿车的目标,菲亚特不排除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可能,而奇瑞和上汽将是合适的选择。

  1994年版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一家跨国公司在华建立轿车合资企业不得超过两家。针对一些跨国公司考虑引入旗下的控股企业,突破两家合资企业限制的趋势,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对控股另一家企业,则视为同一家外商”。自此,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行业的战略布局一度达到了稳定状态。

  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近期出现新一轮轿车合资浪潮,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日渐壮大的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急于打破以中低端车型为主的瓶颈。寻找合资伙伴,不仅有助于技术的提升,还可以用合资企业的利润解决自主品牌长远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跨国公司尝到了“一女二嫁”的甜头,拥有第二家合作伙伴,不仅有利于提升在华销量和市场份额,还可以形成对中方合作伙伴的相互牵制,实现外方利益最大化。此外,上世纪末大规模联合重组形成的汽车跨国公司“6+3”格局正在打破,曾隶属于通用、戴—克、丰田集团的菲亚特、三菱、大发克莱斯勒等公司先后独立,为他们在华拥有建立新合资企业的指标创造了条件。

  不过,面对跨国公司新一轮合资意向,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谈判策略,还须认真研究。毕竟,如今的产业环境、本土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谈判筹码,与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简单沿用以前50∶50的股比关系组建合资公司,已经被证明很难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初衷。能否采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为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搭建一个共赢平台,关乎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

  “奇瑞从不拒绝合资,但我们合资的目的性很强,必须是以我为主,不会牺牲我们的自由度。我们有可能去建立新的品牌,但品牌的所有权必须是奇瑞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耀的话,值得玩味。

  记者 王政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