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为国货价值?自主品牌的概念值得商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09:48  财经时报

  现今几大热门行业都有热门话题。电信运营商在谈论3G时代是不是“狼来了”,医药业在忙于打假和打黑,房地产大亨们在论证上扬的房价到底是“繁荣”还是“泡沫”,证券业乃至全国有发财梦的股民们都在观望股指在“中期震荡”后能否再稳定在4000点以上。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现在恐怕再也没有比“自主品牌”更加炙手可热的话题了。

  在几年前大家可不这样——那时大家都是以洋血统为荣的。那时四处都充满了号称“全球同步车型”的洋品牌,尽管在技术状态和配置上多是偷工减料的“中国孤版”。即便是在国外已经被淘汰了几十年的老车型,在中国依然津津有味地产下二代、三代并且畅销不败。以至于一位德国朋友曾在上海街头大惑不解地询问笔者:“在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多保养得如此完好的老爷车?”

  其实咱们不能责怪这位德国友人孤陋寡闻,也不能为此埋怨任何汽车厂家。因为这就是当时市场供求关系与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状态相交织的必然结果。当时中国人自己还不能造出像样的轿车来,只有国际厂商能够提供产品来填补这个巨大的需求真空。当市场还处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咱们自己却“什么也没有”的阶段,别人用最劣质的产品依然能换回一片喝彩,换回虚高价格外加排队购买,这就是市场规律,完全无可厚非。因此就出现了买车还要到厂家托人打条子的现象,因此就有配置简陋且技术过时的车型卖到20万元的现象;这都不能怪任何人,谁让那时咱们是个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呢?谁让咱们觉得人家门口的小土坎是高不可及的技术门槛呢?

  变化发生于汽车自主品牌出现之后。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并不是暮色中怡然缓行的老牛,许多变化在中国快得让人不及反应。有些国际友人很不习惯,他们对这些变化通常是漠视,接着开始关注但唯一关注的方式是鄙夷,然后突然之间就来个180度大转弯,成为“中国威胁论”的强烈拥护者。这个规律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

  当吉利开始造车的时候,中国的主流市场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全新伟大时代的萌芽;之后奇瑞用一款看着相似但便宜一半的产品奋力撕开了当时由昂贵的老三样把守的市场,然后紧跟着是至今依然影响深远的QQ.吉利和奇瑞就此成为了这个市场中的另类,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用了很多轻蔑的词语来描述它们,什么“只会打价格战”、什么“低端”、什么“修车排队”云云。但是这都没有挡住吉利奇瑞们上升的步伐,也没有挡住长城、哈飞、长丰等一批自主新军的加盟。

  到了2005年,车市寒流刚刚回暖,政府开始提倡自主创新,并将其作为国策之一。对于自主品牌们,这绝对是值得欢庆的一年;但是对于还没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们来说,外界的压力也同样使它们刻骨铭心,当时有一位说过“耐住寂寞20年”的老总,一直因为这句话备受争议。

  此后自主品牌蔚然成风,据说车企老总们碰到打招呼时都会问一句:“你们还没搞自主品牌吗?”自主的方式也同样八仙过海,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像早期的吉利奇瑞长城等企业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属于“原创型自主品牌”,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性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快;也有像夏利和海马一样的“继承型自主品牌”,是合资的技术在合作期满后转为中国企业所有,虽然在历史上有遗老风范,但就今天而言也算是纯粹的自主了;还有“拿来型自主品牌”,要么像一汽,将奥迪100改改就叫红旗,将马自达改改就叫奔腾,要么像双环,从CEO小贵族,还没有扔开抄袭的拐杖就自己开始走路;更有“资本型自主品牌”,从国外买个没落车型或不景气企业,取个中国名字,就俨然自主了,而且还是“高端进入”。现在还听说可能出现“合资型自主品牌”,就是在合资公司中产生中国的自主品牌,这一自主品牌的形式还有待商榷。

  正所谓“自主品牌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革命战争早年,红军的军服还没统一款式时,不管你是戴八角帽大檐帽还是瓜皮帽,只要在帽子正中扣个红五星,就都是红军了。(轩然)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