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Ⅳ汽车喝国Ⅲ油 车油不配恶性循环何时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07:57  中国汽车报

  有消息说,在近日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成立大会上,石油化工行业院士、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曹湘洪透露:“到2009年12月31日,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满足第Ⅲ阶段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国Ⅲ汽车排放标准将于2007年7月1日执行。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车要用29个月的国Ⅱ汽油。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排放标准时间表,2010年全国将实施国Ⅳ排放标准,但2009年12月31日全国才刚刚能用上国Ⅲ油,几乎可以断定,车油标准不匹配的尴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面对这一矛盾,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一位官员曾建议,实行“先中心城市,逐步扩大区域,油到车到,最终覆盖全国”的方针。但国家环保总局并不让步,该部门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环保总局是标准的制定单位,国Ⅲ排放标准不是哪一个部门想推迟就能推迟的。”

  历史重放

  事实上,这样的尴尬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相似的事件一直在上演。

  2003年1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国Ⅱ排放标准,而直到2004年夏,北京市环保局才出台北京车用汽油、柴油标准,规定从当年10月起在北京销售符合国Ⅱ标准的汽油、柴油。北京国Ⅱ车喝上国Ⅱ油的时间整整晚了22个月。

  2004年7月1日,全国实施国Ⅱ排放标准,然而等全国都用上国Ⅱ油,已是2005年7月。达标车与达标油之间的时间差又是整整一年。

  这次全国实施国Ⅲ标准,车油不匹配问题更为严重。不匹配时间长达近30个月。

  据了解,国外的普遍情况是“油到车到”。

  2004年欧盟规定的柴油硫含量为不大于350ppm,这一与欧Ⅲ标准相匹配的燃油标准比欧Ⅲ排放标准的实施提前了一年。

  在日本,法规要求2007年起供应欧Ⅳ柴油、2008年起供应欧Ⅳ汽油,但在市场上,石油供应商将提供欧Ⅳ燃油的时间主动提前到2005年。

  这次全国实施国Ⅲ标准,更大的问题是,排放能够达到国Ⅲ标准的车需要加装OBD,但带OBD的车,发动机及后处理系统都是严格按国Ⅲ油的使用情况设计,不能加国Ⅱ油,发动机方面的专家解释:“否则会造成传感器、催化器中毒受损,甚至影响发动机性能,比较常见的后果就是汽车无法加速,只能慢速行驶。当然,除非遇上劣质油,加国Ⅱ油对车辆的损害也并非立竿见影,但消费者如果不注意,最后的维修成本会很高。”而对于汽车企业来讲,这意味着花大量时间和资金升级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一上市就可能遭遇市场风险。

  石化理由

  为什么在国际上被认同的“油品先行”理念,在中国就行不通呢?

  有人认为石油石化系统作为垄断行业,就如电信行业拒不实行手机单项收费一样,拥有对消费者说“不”的特权。但接触过石化行业的汽车业内人士却认为,石化行业有汽车行业所不了解的思路和步调。

  石化行业的专家认为,油品升级需要时间,尤其是从国Ⅱ升到国Ⅲ,更需要时间。原四部委机械用新油品评定仪器设备专业组执行秘书王良驹解释:“生产燃油,中国一直采用添加抗硫添加剂的办法,但国际经验表明,采用这一技术路线无法生产出相当于欧Ⅲ标准的燃油。因此,石油石化系统需要改变技术路线,增加脱硫设备,投入的资金需200~300亿元,而时间需要3年。”

  石化行业的另一个理由是,以现在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水平,生产国Ⅲ燃油虽然能够提高城市空气的清洁度,但其代价是生产同等数量的燃油需要更多原油,而采矿耗能带来的污染远远超过在城市里减排的污染。

  国Ⅳ车用国Ⅲ油车油不配何时休

  如此相持不下的结果是,我们可以预见,当2010年全国实施国Ⅳ排放标准时,历史会再次重演。国家环保总局某官员向本报表示:“国Ⅳ车用国Ⅲ油,这种担心不是没有可能的。”

  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王建昕主任的观点是:油与车进度不相符的矛盾单靠汽车和石化两个行业是解决不了的。目前汽车行业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汽车行业的事往往需要几大部门互相协调。如果还是解决不了,甚至还得需要国务院出面来解决。

  据介绍,1999年对于要不要使用无铅汽油,汽车与石化行业争执不休,直至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强制文件,要求从2000年起不得再生产含铅汽油,这场争执才告一段落。

  对于当前再次引出的车油不配的矛盾,国家环保总局的官员建议学习北京经验。他说:“明年北京就要实施国Ⅳ,经过北京市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两大石油集团已经承诺按时为北京供应国Ⅳ燃油。考虑到北京车辆出行的需要,目前正计划在北京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加油站加设加油枪,供应国Ⅳ燃油。目前两大石油集团正在测算产量及完善管理措施。”

  但汽车业内专家认为,环保总局作为政府部门,更应承担协调工作。坚持按时实施排放标准看似“铁面无私”,但其实既没有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又损害了汽车行业和石油行业的利益,而最终的受害者和埋单人还是普通老百姓。-本报记者 明 茜 李智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