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人物大作为 从普通工人到工厂“宝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10:01  中国汽车报
小人物大作为从普通工人到工厂“宝贝”

“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王洪军

  据曾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过王洪军的记者讲,王洪军并不是很显眼,和车间里的普通工人没有什么两样。的确,王洪军身材不高,貌不惊人,他参加工作16年,一直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一线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却有令人想不到的一番作为。

  16年来,王洪军发明制作了钣金整修工具40余种2000余件,提炼出123种钣金修复方法,创造了“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培养和带出了一支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近5年来,他的维修法和维修工具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王洪军因此获奖无数,特别是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发明的修复法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苦累年华

  16年前,王洪军从一汽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工作,当上了一名钣金整修工。

  在车间一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一道关键工序。它要求在车身喷漆之前,对钣金做全面检查并消除所有缺陷。钣金整修是又苦又累的活,常常需要工人抱着十多斤重的高频打磨机进行修磨。工作时,噪声大,粉尘也大,到了夏天,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蒸笼,人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一会儿就湿透。

  和王洪军一起进厂的工人,很多去干了电工、钳工,相对来讲,这些工作既轻巧,收入又多,王洪军却在钣金修复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肯定会有人对此极为不解。他是脑子笨还是没有调离岗位的机会?面对种种猜测,王洪军向记者道出了当时的想法:“1991~1995年,与我一起进厂的工友在这个岗位上陆陆续续都走了,德国专家也撤走了,当时我的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实践,我的整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我这个时候走了,肯定会影响工作,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影响产品质量。后来岗位上又来了很多年轻人,我走了,这些活他们未必干得来,我留下,能好好培训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简单朴实的想法,王洪军坚持了下来。

  越挫越勇

  其实,坚持下来的王洪军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工作本身的苦和累,还有攻克技术难关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困难。

  一汽-大众对轿车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不允许表面有一点瑕疵。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开始时一汽-大众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那时,王洪军有个念头,合资是“合”,但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国功夫”。

  于是,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开始自己练手。一天下班后,德国专家已经离开,王洪军壮着胆子修起了专家也很难修复的白车身(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但初战未捷,他干到半夜也没修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车间里也有人议论说,王洪军逞能,想往上爬,老外都修不了的东西,他还想试手,太能“得瑟了”。

  无端的指责最伤人心。王洪军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何必自讨麻烦,自找没趣。不过,王洪军所在的车间主任却鼓励他说:“别担心,‘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到自然成。”从此,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下班都偷着练“中国功夫”。

  王洪军在实践中发现,修复白车身,先顶哪个点,后顶哪个点;哪个点用力大一些,哪个点用力小一些,都有要求。王洪军没有因技术理论的缺乏而止步不前,他想到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于是,王洪军跑到图书馆,翻阅了金属工艺等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了《轿车表面维修》、《焊接技术》、《冲压与成型》等十几本技术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相关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军的刻苦攻关终于得到了初步肯定。在他对照书本反复操练两个月后,终于修好了一辆车,一直支持、鼓励王洪军的车间主任很高兴,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这位德国专家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企业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令所有人都很满意,白车身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这位德国专家对技艺超群的王洪军佩服不已,一连说了三个“very good(非常好)”。

  勇于发明

  王洪军在一片质疑声中,终于得到了包括德国专家在内的各方肯定。他本可以依靠自己高超的技术“舒服”地干下去,然而王洪军又开始钻研了。

  工具在钣金整修中至关重要,而一汽-大众原来使用的钣金整修工具完全依靠德国进口。这带来几个弊端:一是价格高,一套工具十几件,价格要四五万元。二是订货周期长,一般工具要二个月才能到货。三是工具品种不全,有些缺陷修复根本没有工具可用。

  “我那时想,‘手巧不如家什妙’。于是开始琢磨自己做工具。”王洪军告诉记者。在大家半信半疑的眼神里,王洪军下定决心:不做就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

  据王洪军回忆,他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侧围用的钩子,这件工具开始应用的时候并不十全十美。“起初,着力点没有找准,虽然能够触及到缺陷处,但用不上力量。”他说。后来,王洪军调整了工具的弯度和尺寸,解决了着力点的问题。可是这一回,工具又因为前端强度不够,一用力钩子就打弯变形。王洪军没有轻易放弃,他重新调整了做钩子的材料,把低碳钢改为高碳钢,经过改进,工具的强度提高了。但没过几天,王洪军用这个钩子修门槛时,一使劲儿,钩子的前端折了,这时身边的德国专家说:“中国的,不好;德国的,OK。”王洪军告诉记者,他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心想德国的能OK,中国的也能OK。

  不服输的王洪军,一边向技工学校的老师请教,一边学习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知识。在大家的帮助下,王洪军对钩子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后的第一件工具终于做成了。“大家都抢着用,德国专家也来借钩子,用了之后,他竖起大拇指说‘王,中国的也OK’。”王洪军边讲边露出自豪的表情。

  从此,王洪军对制作工具入了迷。王洪军由制作Z形钩、T形钩、打板等单件工具,发展到制作多功能拔坑器等组合工具。他的自制工具越做越多,由几十件、几百件到上千件,工友们开始亲昵地称呼他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

  有了各种工具的帮助,原来一些被称为死点坑的缺陷也能迎刃而解。拔坑器就是这样的一种“好家什”。它由拔头、转换接头、冲击杆、冲击块和把手组成,在修复白车身及漆面车身的各种凹坑时非常有效。王洪军介绍说,修复白车身时,他用黄铜铅焊和提拉工具,解决了死点坑和多层板钣金缺陷无法修复的问题。但修漆面车身时情况比较复杂,它要求必须在不破坏漆面的情况下把凹坑修平,不留丝毫痕迹。王洪军想了一个方法,他在拔坑器拔头上涂上胶,用胶的粘力去拔坑。开始时王洪军用801胶,造成冲击杆和漆面无法脱离,很容易损伤漆面。“我跑了20多次化工商店,买了各种各样的胶试验,结果都不行。”王洪军说,“后来到长春理工大学向教授咨询并继续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一种特殊方法,使胶和漆十秒钟就能脱离。”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王洪军发明研制出的40余种2000多件整修工具,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